大象可以背起自己吗大公司容易出现的大公

大象和蚂蚁,谁的力气大?

蚂蚁可以背起自己,

大象可以吗?

生命成长

必要承其所重

大象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大象,平均体重约5-7吨,个别大的可达10吨。据吉尼斯世界纪录显示,历史上存在过的最大的大象是一头非洲安哥拉雄象,这头雄象的净重达13吨多,相当于10辆轻型轿车的重量,一头成年大象能够搬运大量重物,可以是其正常体重的1.7倍。

大象力气如此之大,是否可以背起另一头跟自己同等重量的大象呢?如果把一头5吨重的大象叠在一只5吨重的大象背上,那可能会是个悲剧。

在中学数学课上我们就学过,面积跟长度的平方成正比,体积是跟长度的立方成正比,擅长数学的你,一定可以进一步推到出来,面积跟自身重量的2/3次方成正比。比如一棵树,自身的承受力由树干的横截面积决定,如果无休止的持续长高,每个横截面承担的压力也在持续增长,总会找到一个高度,就承担不了自身的重量了。

物理学界的祖师爷伽利略早在年前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特别重的生物,腿就必须不成比例地长得特别粗才行。只要是在地球上肉长的生物,就不太可能长得像哥斯拉一样巨大。

生命体的无限长大,首要挑战是承受其自身之重,别被自己的体重压垮,别被自身的复杂度压垮。

“大”的诱惑与魔咒

可能大家都因好奇巨兽到底有多强大、多奇特?看似弱小的人类将如何战胜怪兽,要去一探究竟。

比如《哥斯拉》系列,《金刚》系列,《狂蟒之灾》系列拍了一部又一部,奥特曼巨大英雄战胜巨大怪兽的故事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讲到今天还在继续,5月13日,日本刚刚上映了《新·奥特曼》,据豆瓣上的介绍说:该片以能够体验存在“至今为止谁也没有见过的奥特曼”的世界为目标。

虽然回到现实地球物理世界里,按照伽利略的推理,不太可能出现哥斯拉、巨蟒这样的巨兽,即使是来自M78星云光之国的奥特曼家族,一旦掉入大气层,落地可能就全身骨折,更别提跟巨兽大战几个回合。

物理学家总结出万物都会遵循“超线性规模缩放”的规律,简单而言,如果一个动物是另一个动物体重的2倍,身体细胞拥有量可能也是2倍,但是前者每天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可能只比后者多出75%,而非%。这好像也能解释了胖人虽然吃的少,但是胖得快的原因,因为相比瘦子吃同等热量的食物,胖人的基础代谢率更低。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将上述现象称作“规模收益递增”,即社会活动和经济生产率将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系统性提高,并伴随着出现系统性的“附加值”奖励。

在中国14亿人的市场空间里,好像特别有利于培育和涌现“大”的企业,比如在中国,每人买一个挖耳勺或者买一包辣条,都不能算是小生意。人们好像自然而然地对大的会着迷,渴望变成“大的”,希望拥有“大的”,积极探索“大的”,甚至要构想一个虚无的,巨大的假想敌,并战胜之,比如巨兽电影。

①组织变大的好处: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吸纳更多的资源,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体现集约化的成本优势等等。规模,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人多力量大。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行业的一些公司,会炫耀自己进入了世界强,但要知道,这个背后可能有市场红利、政策红利所带来的规模效益。

②组织变大的趋势:陷入复杂

原则上,规模会给组织带来系统性的效益提升,但是大≠强大,企业组织在享受“大“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大“带来的负担。

比如管理个项目与个项目,完全是不一样的难度,业务规模不断变大的同时,员工人数在增加,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内部业务流程也变的错综复杂,大公司就容易出现“大公司病”。

③组织变大的风险:混乱失控

组织变大,业务管理的复杂度增加,从官僚低效到混乱失控的风险就变大了。在物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无序的程度——熵(shang)。

简单来说,因为能量守恒,在转换成“有用能量”的同时,必然对等释放出“无用的能量”,熵就好比这种“无用的能量”,熵如果累积的越多,就越混乱,熵越低就越有秩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里,如果熵持续增加,系统就会爆裂而亡,熵死。

当然也有人说,做大有风险,也可以选择做小而美的公司,在日本、欧洲确实有很多中小型的公司,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做到极致和持久,据说世界上存续时间最久的一家公司,是日本的一家温泉旅店,有多年的历史,依靠独有的温泉资源持续经营,不追求规模的发展。

▲「松本本箱」,坐落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旅馆

单从时间轴线看,即使规模不变,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性,也必然要求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对复杂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即使小公司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经营管理的复杂度也是在持续演变的。

在复杂的世界里,变化可能是慢慢的,不易察觉的,但是倾覆的危险可能又是一夜之间。

冲出熵的重围

大象也需要“跳舞”

被拟人化、生态化的公司组织跟所有的生物体一样,在时间的轴线上,最终都会走向衰亡。

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大约10.5年,这意味着无论何时上市,都会有一半的公司在10.5年的时间内消失。而根据数据计算,公司能够存活年的概率,差不多是百万分之四五!

即使如此,面对挑战,人类依然在孜孜不倦的乐此不疲的研究和探索企业生命之路,尝试找到基业长青的路径。

或许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一些,可以从一些优秀企业组织身上找到可以参照的经验和启示:

①腾讯之“活水计划”

员工是组织活力构成的最小单元,而员工在组织内的跨部门跨组织调动一直是各大公司的难题,比如调出部门不同意,要么即使调入部门有人员需求,面试已通过,也不得不遗憾放弃,提出调职的员工也可能提出离职。腾讯的做法是,鼓励在职员工进行自主内部流动,员工如申请内部调动,不需要所在部门的批准,甚至在原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他们称之为“活水计划”。

腾讯的管理者认为:“活水计划提供了一种人才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组织中不断寻找更有激情的舞台,焕发出新的活力,整个组织才会变的更有活力。”

新生代的员工已不再满足于当一颗螺丝钉,而是希望成为工作的主角,领导者应该在组织生态系统里规划职业网格式发展路径,并主动设计科学的管理机制促成超级岗位和超级个体的涌现。

②维珍之“最小公司单元“

保持组织灵动性是有效减缓熵增的途径之一,在维珍高层管理者们通过践行并推广“小公司”的管理机制,使组织保持高活力水平。

在创业初期,当集团内部某家子公司员工人数超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就会将这些公司高层输送去新的公司担任管理岗,从而最大程度保持每个子公司的规模适宜;即便到现在,维珍在投资或创立一家新公司时通常采取完全独立运营的实体模式;与此同时“短期调任制”(1~3年为周期)也是维珍一直坚持的人才策略,这使得员工能从不同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成长。

“最小公司单元”通过物理手段人为控制组织人数规模,进而控制系统内的熵增,达到释放和消减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员工的熟悉度与信任感,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激发工作创意。

年至今,碧桂园集团持续推进极简组织变革,以极高效率,精兵强将为目标,也在不断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活力。

▲维珍“企业生态圈”图示

③华为之“蓝军产品部”

持续创新的能力为组织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现实中创新不是容易的事情,会出现问题:新产品立项周期变长,讨论多,决策慢,产品开发不够敏捷,协调多,刚性开发周期无法改变;大家不敢提新想法、不愿做新产品、不愿碰新任务……但是外部的市场契机坑你稍纵即逝,如何找回创业阶段的研发速度?

针对这些困局,华为主动求变,在新的业务领域,以外部为导向改变投资决策模式,成立了“蓝军产品部“,授予独立预算和决策权,倡导小而精,低成本的理念,以产品化,快速相应市场为导向,在公司内部成立一支“不沉迷于现有业务场景,不固执于既得利益,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富有雄心且聚焦于新业务,新产业开拓“的独立部队。

结语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企业必然有走向衰落的一天,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在哪里?完善的管理系统背后是否患上了另外一种病症,例如富足后的怠惰,旧的路径依赖症,解药又是什么?

回归生物体组织,一个细胞的寿命很短,但可以通过不断地保证最小单位的活力,从而使生命体延续。

组织由人的行为构成,组织的复杂和熵增也是由人的行为带来,行为通过激发可以焕发新的活力,如何持续提升个体活力,可能是管理者面向未来复杂世界,为了保障组织活力和战斗力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组织及个体,面向未来而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j/539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