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明是非

封建制度下,一个朝代的兴衰变化就好似人这一生,从青年时期的励精图治,发展到壮年的国富民强,逐渐走向晚年的风烛残年。

蚂蚁尚且偷生,帝王自不用说,都想尽力维持帝国的长盛不衰。这个时候,就需要高明的大夫来为帝国开药,但这重任绝不是一人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君王以及内阁大臣们共同商议出来的。

学而优则仕,古代的文人更是将此奉为圭臬。文人,也是仕人,他们百年之后,有的人因为文学艺术上的成就青史留名,有的人因为政坛上的运筹帷幕而成一代名臣。

翻看这本王佳老师所著的《大宋风雅——熙宁变法》这本书,可以看到整个大宋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熙宁变法并没有挽回大宋王朝的积贫积弱的颓势,相反,它再次印证了帝制时代经济改革的必然失败,加速了大宋王朝的覆灭。

在这其中,帝王的皇位交替,朝廷的内外交困、变法的坎坷历程都一一在读者面前呈现,作者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和解读这段历史。

说到熙宁变法,就不得不说王安石。王安石是熙宁变法的发起者,他和年轻气盛、渴望做出一番事业的宋神宗一拍即合,拉开了改革的序幕。王安石的变法包括了“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法,“国家贷款收利息”的青苗法,“全民皆兵”的保甲法,以及“交钱免除服役”的免役法等等。

这些改革的措施从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入手,旨在改变国家兵卒冗余、财务贫乏等问题。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理想很美好,现实的操作却不尽如人意。改革遭到了朝廷中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的反对,从此,文人意气,大宋王朝陷入了新旧党争之中。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相比较他的文学成就,世人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j/539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