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送您一条围脖,希望能温暖整个冬天!真的想您了!”——学生王欣瑜;
“老师,天气冷了,送您一双手套,希望能温暖您的心!”——学生张茹茹;
“老师,我也来过!”——学生刘新月;
“老师,这次高一月考我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满分分,我考了分;60分的作文我考了56分,作文被复印了一千多份传阅。他们问我怎么写得这么好,我就告诉他们说‘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个作家’。”——学生王时雨。
10月29日,星期一,高新区中学刘丽丽老师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突然她被办公桌上的纸条和礼物所吸引,打开纸条,上面记录的学生们的留言让她感动。原来是升入高中的学生们回来看望她,由于出差外地,刘丽丽错过了这次见面。
熟悉刘丽丽的人都知道,生活中她是个自然淳朴、生性淡然的静女子,工作中她又是一个热爱工作、传道授业的好老师。当然,她还有一个身份——作家。
无论从课堂教学到文学创作,刘丽丽样样都是好手。在业务上,她取得了高新区第一个初中语文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教学能手的称号,成为滨州市第二届“三名”工程名师人选;在兴趣爱好上,她的文章不断登上各级各类刊物,入选高中、初中语文试题。在学生的眼里,她学识渊博、待人和蔼可亲;在同事们看来,她为人随和低调。她喜欢阅读,更擅长提笔写作,短短十年时间,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文章百万字,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无数。年,她的三部散文集陆续出版,分别是《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野草物语》和《世界还很年轻》。这样的出版速度和过硬的文字质量,在山东省作家中也是少见。那么,那些鲜活的文字源头来自哪里?她创作的时间又来自哪里呢?
父亲是她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者,她说“这是一个大的幸运”
兴趣是一粒种子,需要合适的机缘才能破土而出。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80年代。一个乡下集市,小女孩跟着父亲去赶集。她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突然被路边书屋里的一本童话杂志所吸引,她蹲在熙熙攘攘的街上,沉醉在故事里。故事大体讲的是,一只小甲虫在牵牛花下躲雨的故事,她很喜欢那本故事书,但她却没跟父亲要钱买下杂志,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那本书,那书页间散发出来的油墨的清香,却为她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口,也将一份善意悄然地根植于她的心灵。后来,小女孩无数次走向田野,观察小甲虫,寻找吊钟形状的花朵,与天地为伴,自然为友。她喜爱大自然,喜爱广袤的黄河滩涂。从草木的身上得到很多人生教益。这个小女孩,就是刘丽丽。
如果要感谢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者,刘丽丽说,首先想到的人是父亲。父亲没有上过几年学,他对刘丽丽文学上的启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又是相当重要的。家里没有书可以读,很多时候都是跟着父亲下地劳动,田野成为刘丽丽的第二课堂。她怀着极大的热情,很努力也很享受学校之外的这门“功课”。有时候父亲手把手地教一些农活,他鼓励女儿,有时候不吭声地示范。父亲的脾气非常好,与人为善,再急切的事情,到了他这里一过渡,似乎都是可以喘口气的。他劳作的时候,刘丽丽会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情,做农活有板有眼,割草、施肥、耕作都是一丝不苟。现在想来,那些弯腰弓背的劳作,他与邻里的和睦相处,他对刘丽丽潜移默化的熏染,让她从小就懂得自然的美,懂得人与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大的幸运”刘丽丽说。
从写专栏到辍笔阅读,她敢于做人生的减法
年,是刘丽丽动笔之后非常勤奋的时期,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多。常常是每天上午8:30左右,一抬眼,就能看到邮递员骑着摩托车来送信件。摩托车后座两个袋子里装了满满的报纸和信件,很多时候里面都是刘丽丽的样报。“汇款单是绿色的,被放在一个蓝色的夹子里,签收之后,被递交到手上。那样的清晨,阳光洒满早行人的肩头,鸽子在蓝天飞翔。夜晚笔耕的辛苦被小小的幸福代替,自己感觉很有成就感。”刘丽丽讲到。
同年,刘丽丽被提名为滨城区作协副主席。年夏季,《滨州日报》改版,给三位作者开辟了专栏。因为创作成绩突出,刘丽丽成为其中的一个。年,《鲁北晚报》开始连载她的《诗经》阅读笔记。但是,写了一段时间之后,刘丽丽决定停下来。刘丽丽说,一则不想重复自己,二来越是在写作天地耕耘,越发感觉到自己的肤浅。于是她决定,从源头开始,大量阅读、写笔记,以此来弥补自己知识架构的匮乏。“想要走得高,走得远,必须敢于做人生的减法,建立深厚的自我背景。”刘丽丽告诉笔者。
那段时间她阅读了大量的作品,认识了卡尔维诺、纪德、胡安鲁尔福、杜拉斯、叶芝、米沃什等等著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阅读的范围包括小说、人物传记、散文、诗歌。读书很杂,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只要感觉有营养的,都拿来读;实在不喜欢的,就硬着头皮啃,一点点的啃,像蚂蚁对于骨头那样一厢情愿地啃。贝多芬、瓦格纳、尼采、邓肯、曹雪芹、肖邦、苏轼、颜真卿……这些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在她的阅读书单里是可以友好相处的。他们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刘丽丽各种不同的启发,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帮她梳理了世界文学史的脉络;蒋勋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在创作的瓶颈期给了她和孤独相处的勇气;叶芝《凯尔特的薄暮》让她知道了,原来鬼怪传说,也是民族文化灿烂的一笔财富;梵高和弟弟的通信,让她感慨拿油画棒的手竟然也可以写出如此真挚生动的文章。
阅读的馈赠,让刘丽丽用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对阳光和生活中的温暖心存感激。书本成就了她的学识和气度;作为教师,它更成就了事业。
敢于打破规则自成一派,文章多次被写入教材
新年过后,刘丽丽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以黄河滩为背景,写人写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从这一年开始,她写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厚实的作品,陆续登上省级或者国家级别的刊物。“写作宕开了一条路,但要登堂入室还感觉火候不到。”刘丽丽说。“我从来不迷信规则,相反我蔑视规则。”这个时候,一位年轻朋友的话给了她启示。刘丽丽自忖道:“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我可不可以打破规则?如果说所谓的规则就是,当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带着学生去分析欣赏别人作品的时候,你有没有问问自己:我可不可以写教材?”
答案当然是可以。前提是所写的东西必须达到一定的分量,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遵循这样的思路,从年至今,刘丽丽创作了百余篇散文、随笔,逐渐受到了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的青睐。
比如:《生活的方向》中,她写了一个清洁工人,写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见过另外一些人,他们热衷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