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输
(一)阅读《公输》《曹刿论战》,完成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选自《公输》)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粗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
3.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
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
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
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4.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答:
(2)虽杀臣,不能绝也。答:
5.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孟子二章
(二)阅读甲、乙文,完成第6~10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原野。
6.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
9.乙文中说到“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
10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三)阅读甲、乙文,完成第11~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三、鱼我所欲也
(四)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2)天祥泫然出涕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7.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18.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
19.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四、庄子故事两则
(五)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0~23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固不知子矣()④请循其本()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答:
22.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
23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
答:
(六)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4~28题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从桓公伐孤竹()②蚁冬居山之阳()
③以管仲之圣()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25翻译句子: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答:
26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答:
27.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28.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五、曹刿论战
(七)(·黄石)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完成第29~33题。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4)今日是也()
3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答: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32.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从人物性格特点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
曹刿:唐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
一、答案:
1、于是。原故、原因。倒下。“诎”通“屈”
2、B。A
3、A
4、大国,是难以预测。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5、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答案:
6、极点。同“叛”,背叛。所厌恶的东西(事情)。跑。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8、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
10、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11、明白、知晓。同“弼”,辅佐。匹敌、对抗。完全。
12、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4、卒章显志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三、答案:
15、通“避”,躲避。眼泪。
16、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17、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1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19、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四、答案:
20、确定是。疑问代词,怎么。固然。遵循。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2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3、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
24、征伐、征讨。山向阳的一面。即山的南面。介词,凭借。介词,表因果关系,因。
25、春天出征,冬天返回,(于是在路途中)迷失了道路。
26、老马识途。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工作中熟悉情况,容易把事情办好
27、今人不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8、①像管仲、隰朋这样的圣人,在“至其所不知”的时候,尚且能“不难师于老马与蚁”,这说明了人们应该向他人或事物学习有益的知识。②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五、答案:
29、虚报。击鼓进军。交换。这样。
30、B
3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与”,每点0.5分,共2分)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
32、深谋远虑(远谋)语言描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