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解脱,灵魂的自救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写于年5月。年,21岁的史铁生不幸患病,下肢截瘫。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遭遇如此打击,史铁生悲痛欲绝,他一度精神崩溃。在这种情形下,他“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残垣断壁,显现出历史的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的解脱,得到灵魂的自救。

面对苦难,苏轼高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寄情江月,笑傲江湖,得到精神的自救,是那么洒脱旷达;面对苦难,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忧天下,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精神境界何其崇高;面对苦难,史铁生曾经一度自暴自弃,但,最终,是古老沉静的地坛拯救了他。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停。”这些景物描写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这个生命世界使史铁生认识到:不论怎样微弱纤细,那些涌动的生命个体都有属于它们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们的欢乐,烦恼及情趣。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

让史铁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还有深重的母爱。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得尽头究竟是什么。”“知道”和“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面对儿子的残疾这一苦难面前沉重,无助和默默承受的复杂心情。

母亲以一种隐忍,宽容,独自承受的方式,来体贴儿子,也体现母爱的伟大。

在《我与地坛》中,地坛是“虚化”的母爱,母亲象征地坛,它们都一样坚韧,顽强,包容,承受了史铁生的苦难,也给了史铁生生命的启示,使他得到精神的救赎,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邹出一条自立自强的路。

如此看来,《我与地坛》充满了象征意味,就像《老人与海》一样,地坛是精神的拯救者,母爱也是精神的拯救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fz/539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