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择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入口型互联网保险平台的稀缺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保险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全国保费从年的.2亿元增至年的.9亿元,整体规模飙升达12倍。
在浪潮推动下,既有险企与保监系统的老保险人下海创业,也有更多新人投身入行。年,离开安徽老家远赴深圳加入平安财险的马存军,正是后一群体当中的一员。
马存军加入平安之时,恰逢平安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那一年,平安保险全年的收入超过50亿元,实现1.8倍的增长,总资产规模则突破80亿元大关。
正是见证过保险业的辉煌,使得马存军对保险始终情有独钟,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曾经直言:“希望四十岁后能继续做保险”。
马存军显然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愿望,时至今日,他不仅奋斗在保险业一线,还成为了“全球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控股(NASDAQ:HUIZ)的创始人。
在保险行业内,有一个“业内人人知,业外无人晓”的行业共识,那就是寿险和长期险的销售,高度依赖销售人员,无法通过平台进行销售。
在这种行业成规下,保险中介机构以线下代理人模式为主,布局线上渠道的保险中介机构少之又少。
在为数不多的互联网保险中介中,慧择选取了最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它既不同于背靠互联网巨头的微保和蚂蚁保险,也不同于众筹、互助为根基的水滴保和轻松保,而是通过第三方合作伙伴和精准广告投放将流量吸引到自己的鱼塘,在对第三方的流量进行转化后,通过专业化运营和服务提升用户黏性,沉淀出长期价值。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报告:慧择目前位列中国互联网保险中介服务平台的第四位,仅次于微保、蚂蚁保险、轻松保严选。慧择不仅证明了平台销售特定险种的可行性,同时也验证了这一商业模式的潜力场景。
3月10日,慧择发布了年Q4财报,总保费、总营收双位数增长。具体来看,Q4总保费10.47亿,同比增长63%;营收3.88亿,同比增长50.3%,两项数据均创季度新高。
从产品类型分析,期险占比提升至93.7%,连续五季度占比90%以上;长期健康险保费5.89亿,同比增长61%,年金险首年保费2.28亿。
尽管慧择有着不错的业绩表现,但市场却始终对慧择存在偏见,在经历股价长期低估后,投资者的耐心也在被不断的消磨,那么,这种来自市场的看法,是否意味着慧择的价值存在重新评估的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慧择的价值呢?
01慧择的三次迭代
根据独家信息,马存军在决定创立慧择前,曾经经历过一场思维长考。
早在平安财险之时,马存军主要负责支付宝和招商银行渠道。通过这段工作经历中对支付宝的观察,马存军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机遇,但在彼时,互联网保险尚属新兴产物,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这使得马存军在创业之初,便需要面对两大挑战:其一,没有学习模仿的对象,凡是都要自己摸索;其二,用户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度并不高。
经过再三思考,马存军选择借道超车——利用国外互联网保险销售经验来为自己铺路。慧择的第一单生意来自美国保险公司美亚,虽然美亚的互联网业务已经驾轻就熟,但慧择与其完成系统对接调试依然耗费近9个月的时间。在与美亚成功合作后,马存军的老董家平安成为了慧择的第二个客户。
在创业初期,慧择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互联网保险从无到有的难题。-年,慧择做出了一个突破——将保险销售带至线上,并逐渐扩大险种类别。
正是这个突破,让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了互联网保险的便利,因此,这一阶段可以视为慧择的1.0阶段。
回头来看,慧择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源于创始人马存军多年深耕保险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在于成功让消费者体验到了产品增长的“ahamoment”。
“ahamoment”来自增长黑客理论,是Facebook、谷歌等硅谷巨头持续增长的核心理论。在增长黑客理论中,一个产品想要成功,一定要让用户获得无与伦比的体验,获得这个体验的时刻就被称作“ahamoment”,这被认为是一款产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开始,慧择只在网上售卖一些常见的险种,但获得的反响并不上佳,用户接受度也不高。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存军通过用户留言的启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