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启示录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www.t52mall.com/bdfcs/Index.html

钱姥爷

蚂蚁金服盛大的IPO旅程在上市前一天戛然而止。尽管留下了一个“暂缓”的态度,可是后续处理并不会那么快完结,似乎冻结的款项已经开始打回,这也意味着要么二次IPO路演,要么就不再上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于蚂蚁和阿里来说,都要做出可能企业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决策”,甚至不排除最后蚂蚁回归阿里的发生。

不过从汽车媒体的角度来说,蚂蚁此次突发状况并不是完全没有预兆,对于车企、特别是目前正在风头上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是有重大参考意义的。无论是从企业市值管理的角度,还是发展创新的角度,亦或是要政策支持、要监管通融,都要懂得“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先来说企业市值,蚂蚁金服IPO之前有不少文章造势这是一家三万亿公司、四万亿公司,配合而来的也传出蚂蚁在路演时数次提高了报价,让市值不断膨胀。

从管理层和原有股东的角度来说,发行价格越高、IPO市值越大自然赚得也越多。但是另一方面,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再好的公司也不能一次把价格喊到山顶,只有给股价留出上涨的空间,才能让所有人享受到上市红利。

尤其是蚂蚁这样的,拿着全国人民的消费数据已经算是一家“公众公司”,如果IPO就把市值推高到四万亿,这让后面二级市场怎么“分享红利”?真的可以到八万亿吗,毕竟苹果、谷歌、微软也不过是万亿美元市值。就这一点,一些明星投资人其实是有态度的。

放到汽车行业也是类似的,这一轮新能源汽车是股市上涨的主线,在特斯拉的带领下,各家新能源车企的市值水涨船高。截至美东时间11月5日收盘蔚来汽车的股价站到了42.35美元(约合人民币元),市值.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已经超过宝马汽车、通用汽车了。再比如比亚迪,市值.79亿人民币(截至发稿时间),相当于上汽集团加广汽集团,这使得比亚迪的动态市盈率高达.82。要知道的是,比亚迪汽车板块在年的营收大概是亿左右,今年汽车市场还出现了下滑,这种估值的支撑并不坚实。

至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这类年销量可能5万辆左右的车型能够达到差不多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的市值,本身已经很让人惊讶了。

一说到市值,很多支持者就会说,市值反映的是投资人对未来的看法,市值本身就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

诚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不能被自己的高市值所蒙蔽了,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本身就是一种“浮数”,当不得真。一旦企业把市值管理、把企业的股价和市值当成主要营销目的——发销量、透规划、画大饼这些无不为此。

市值现在上去了,回头反噬起来怕也如水银泻地一般,因为预期过高就是透支未来。

蚂蚁给到的第二个启示,应该是如何实事求是地理解“创新”。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支付宝必然是创新,互联网支付改变了交易的方式,可是也不是说互联网支付改变了金融和交易的业态。比如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还是大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风控管理有一定的创新,但这种幅度的创新和大金融公司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差别。

然而问题在于,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上叠加所谓的“大数据”就叫金融科技公司,说到底做的还是传统的借贷业务。

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网约车,曾经认为“网约车”是击败出租车的少年勇士,却没有发现最后网约车平台公司成为了另一个更大的出租车公司。

回到大概两三年前,共享单车、共享出行被称为新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现在时过境迁,“共享化”都不算在新四化里面了,“共享单车”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原因就在于所谓“共享”不是技术驱动,只是比谁砸钱更多而已。

看到新能源车企也有类似的趋势,高喊着“技术创新”,大多就是在销售渠道上有更多的创新体验,技术层面反而没有想象那么大的差距。特别是各家都依托于供应商技术之后,产品的差异性远比想象得少。

那么这些新能源车企的“创新”在哪里呢?自动驾驶算一个,但是投入和产出比相差甚远;智能体验可能也算一个,只是基于体验感的创新不会有太多的壁垒,就好像iOS和安卓都是相互模仿。如果说是销售和服务体验,这更不能说是本质的创新了,不过是把传统豪华品牌竞争优势的一部分放到了新品牌上。

换句话说,新能源车企是有创新的,但是不能让自己陷入“创新自嗨”中,哪些是有壁垒的创新、哪些只是传统经营模式的改良,自己心里需要知道。而不是说强行说自己只要做了,那就是创新,传统车企做的都是传统。一旦有了这种自我傲慢,那么曾经的创新也将被后来者赶超。

第三,蚂蚁带给新能源车企的启示是不要去挑战监管底线,不要认为自己做的就是正确的,监管只是阻碍自己发展。

对应到汽车行业,一个旧例子是,部分消费者认为当初丰田混动应该计入新能源补贴、给绿牌,但是政府部门最终没有同意,依然按照燃油车管理。丰田混动是不是创新、是不是节能车,当然都是,不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这本身是战略底线的问题,不容讨论的一环。

相对来说,中国相关部门已经给了新能源车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扶持,这时候新能源车企还认为自己应该理所当然的“享受”更多的政策、选择施加舆论压力其实是很不合理的。

比如关于PHEV还是EREV的路线问题,能不能享受更多政策支持的决定权在政府,对于选择这些路线的车企来说,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些路径上提升产品力、不要把销量增长的希望放到政策层面。

即便是现在的纯电动车企,也不能想当然的强调自己的创新优势和战略地位,从而要求政府给到更多的、偏袒性的支持,动辄应该减慢退坡或者拉长补贴时限,这叫“恃宠而娇”。

并且从企业发展来说,要理解到局势的变化,不能始终以当前的业务发展增速来评估自己所应获取的资源,企业规模的增长不能依靠于政策扶持,更应该是逐步放弃政策因素,转而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发展。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新能源车企并没有想明白,反而是以政策的多少为发展进度的“条件”,转而让自己越来越脱离实际竞争。

说起来,现在有不少人看到新势力市值飙升,又开始回忆起贾老板当年那套“生态化反”的话术。其实不管贾老板当年多么有预见性、投入了多少在FF91上面,但是本质上他就是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外面套上一袭互联网创新的“新衣”,实际上用不用互联网思维,造电动车还是得一步一步才能做得出来。

总体而言,虽然新能源车企还没有发展到蚂蚁的体量,但是对于关系着各地庞大GDP贡献的新能源车企来说,这次蚂蚁的启示还是意义重大。

造车首先是一个实业,实业的本质还是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进行技术创新上面,确确实实地把车一步一步造出来才是最关键的。假如只把创新停留在嘴上,或者做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却打着“创新”、“生态”的旗号来膨胀市值,自己的目的是先套现跑,最后总会翻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s/540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