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月,友人为王康祈祷
05:13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
——唐君毅全集(大陆版)总序(2)
作者:王康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十九日乙巳
耶稣年7月22日
中国的文化问题,是今日人类文化问题之中心所在,亦一切文化之一大纠结之所在。这个大纠结,如能解开,不但中国问题可解决,人类问题也能解决。
——唐君毅:《当前世界文化问题》
二、德音如闻,慈晖宛在
唐君毅是20世纪维护固有文化并与西方广泛对语的的中国哲学家典型,其七十人生正值风雨如磐的现代中国。
中国历史文化在20世纪遭遇巨劫畸变,唐君毅前四十年在大陆受新式教育,后三十年在海外任教,他没有成为一名西方式哲学家,却成为中国文化贞定的捍卫与殉道者。
宏观言之,他的一生是中国文化绵延周流的显示;微观言之,礼失求诸野,与同时代众多知识界人士一样,唐君毅的文化生命植根于其家庭,一种最小最强健、合天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文明单元。
唐君毅拥有纯正的家学渊源与耕读传统,曾祖父唐东山学识广博,仁厚谦让;祖父唐树寅聪明好读,温文儒雅;父亲唐迪风名烺,初字铁风,后改为迪风,清代末科秀才。
唐迪风聪明苦读,耿介颖慧,长身美髯,望之有如侠士,终生不仕,无钱买米,有钱买书,惟思以正道易天下。受革命风潮影响,唐迪风也参与到“反传统”和“革命”行列中。十几岁时曾把庙里泥菩萨扔进厕所;同时,自剪发辫,自改服饰,有“复明”之志。
年民国建立,26岁的唐迪风受聘为成都《国民公报》主笔,持论刚正超迈,不为不义屈,不为权势移,曾赋《贺新凉词》,有“武士头颅文士笔,竞纷纷化作侯门狗”句,以挞伐当时党人文士的趋炎附势之风。
年,胡文澜督蜀,因不协民心,唐迪风遂撰文加以评斥,以此开罪当局,几欲查封报馆,他挺身出,不避责罚。李宗吾大行于世的《厚黑学》即首先发表于唐迪风主持的《国民公报》,该书愤世嫉俗之情不能自己,遂转而以诙谐玩世之言,书出而世论大哗。林语堂等人先后为该书作序,年首序即为唐迪风所作。唐君毅多年后写道:吾父独心知其意,更为之序。谓其意在以讽为谏云云:
孔子曰:“谏有五,吾从其讽。”昔者汉武帝欲杀乳母,东方朔叱令就死。齐景公欲诛圉人,晏子执而数其罪。二君闻言,惕然而止。富顺李宗吾先生,着《厚黑学》一书,大有东方朔晏子遗意,其言最诙诡,其意最沉痛。直不啻聚千古大奸大诈于一堂,而一一谳定其罪,所谓诛奸谀于既死者非欤。吾人熟读此书,即知厚黑中人,比比皆是。庶几出而应世,不为若辈所愚。彼为鬼为蜮者,知人之烛破其隐,亦将惶然思返,而不敢妄试其技。审如是也,则人与人相遇,不得不出于赤心相见之一途,则宗吾此书之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岂浅鲜哉。
唐迪风青年时并不宗奉儒学,曾出题命学生历举孔子之失。后母亲逝世,感于人伦道丧,才契于圣贤之书,归宗儒学,先后任教成都省立第一中学、成都省立第一师范、重庆联中、省立第二女师、华西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国文、宋明理学及诸子课程,并创办敬业书院,着有《诸子论释》、《志学謏闻》、《广新方言》、《孟子大义》,被推为蜀中儒学之正。中年唐迪风忽觉人生多歧难择,遂不惮路途迢遥,举家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
年,已届晚年的唐君毅在海外重刊父亲《孟子大义》一书。在“孟子大义重刊记及先父行述”一文中,唐氏痛感除《孟子大义》外父亲著述皆毁于内乱。“今沧海横流,世变日亟……吾年来日益感吾平日之为文论学,不能如吾父之直心而发,而喜繁辞广说,不免随顺世俗所尚之乡愿之习。今惟望假我余年,得拔除旧习,还我本来,庶不愧吾父之教耳。”又特录一段文字以示世人:
夏而变为夷,中国之忧也。人而流为禽兽,圣人之所深惧也。忧而后设教,惧而后立言,不得已而后学,无可奈何而后著书,以诏天下后世,孟子之闳识孤怀,孟子所欲痛哭而失声者也。天地不生人与禽兽同,自必有人知其实有以异于禽兽,千载而上,有闻而知之,见而知之者,千载而下,自必有闻而知之,见而知之者。人心未死,此理长存,宇宙不曾限隔人,人亦何能自限,岂必问夫道之行不行,学之传不传哉。
唐君毅自幼在浓厚学问氛围长大,先后受教于古文学家彭云生、秦汉六朝历史及音律学家祝屺怀、经学家蒙文通、文史学家肖中伦、刘监泉、杨叔明等先生。他们要么出自张之洞创办的尊经书院改建的四川省城高等学堂,要么出自清末经师廖平所办的成都国学院,皆为蜀中学界一时之选。唐君毅两岁即由母亲教识数百字,五岁由父亲教读《老子》,七岁读章太炎新编白话文《教育经》,十岁前读唐诗、宋词及《诗品》,背诵《说文解字》。
唐君毅母亲陈太夫人,名大任,字卓仙,其父陈勉之亦为蜀中名士,先后任教于成都淑行女子师范及宜宾女师。唐迪风中年病逝,陈卓仙终身守志抚幼,撑持家庭,奔波劳瘁,甘苦食淡。唐君毅与妹弟诸人均有贤德,立身无愧,几十年天各一方而骨肉之情一体无间,皆拜父母遗泽所赐。
唐君毅极富诗人气质,即使在第一部以严谨的逻辑辩论方式写成的文字中,依然能将其哲理诗化,透露宇宙的生机与生命的灵气:你可曾想到,在千丈岩石之隙中一株小树,无涯的沙漠中一片草原,这中间,都包含着宇宙的生命意志,展现着天地之生机。在冰天雪地中,几条海狗之相偎相倚,蚁穴之旁,两个蚂蚁之轻轻一触,这中间都有生命互相感通的情谊。
唐氏著述渊博洋溢而诗意盎然,源自母亲。唐母生逢乱世,家务皆躬自操作,罕有余闲,却留有诗词数百首。其文字温柔敦厚而天机巧心兼备,欧阳竟无在为其诗集《思复堂遗诗》所作序言中,推尊其德乃“直接孟母之贤,岂陶母、欧母之所可毗引”,赞其诗作“哀音促节,至性动人。悲天悯人而不碍其乐天知命”。李证刚则评曰:诸章皆以肫挚之情,寄于真朴之笔,一片性灵,奚假雕饰?
唐君毅父母虽情为夫妇,而义兼师友,时有诗作之和:
和迪风雪诗次原韵
昨夜围炉火不骄,今朝开户雪瓢摇。
荷樵人自街头去,琼蕊晶莹载满挑。
枯树着花生勃勃,广庭积素晚萧萧。
老驴负重蹄犹健,得得冲寒过小桥。
附雪诗迪风
卷地风来势正骄,吹将朔雪影飘摇。
持筐女去花双鬓,卖菜人归玉一挑。
万里溪山闲漠漠,几家门巷静萧萧。
儿童最爱天然好,不为寻诗过小桥。
客居南京学佛,清贫度日,陈卓仙有《除夕戏作》记况:
今年更比去年穷,零米升升过一冬。
搜箧已无衣可典,御寒尚有酒盈盅。
布衾如铁知宵永,窗牖来风待晓融。
又是一回逢岁暮,依然羁旅客江东。
穷而不失读书之乐,《幽居》:
乱世幽居远市场,生意日拙日匆忙。
自磨麦面和麸食,清煮鲜蔬入碗香。
儿女苦飢甘饮粥,舟航望断梦远乡。
松扉静掩天寥廓,时有书声出院墙。
抗战诗作《步心孚四兄秋江晚眺原韵》两首其一:
世事何须叩彼苍,长空过雁影微茫。
衣冠文物思千古,敌国飞鸢噪夕阳。
渡口无人舟自渡,黄花得雨色逾黄。
精诚端信磨难灭,且听渔歌出水乡。
唐君毅五十岁生日,陈卓仙满怀爱怜,憾山川睽违,只能遥望南天,《为长子毅五旬生日作》:
融融冬日,暖如春昼。漠漠大地,孕育灵秀。
吾儿降生,一元初透。东君与立,旧岁告休。
恭元春喜,贺粥米酒。煌煌华堂,宴集亲友。
敬献鲜花,旋奉佛手。烛燃龙凤,香喷金兽。
爆竹于庭,磬鼓三奏。肃肃威仪,依次荐羞。
童稚欢腾,玩狮舞虬。儿生逢辰,因绿巧遘。
纷其内美,得天独厚。名儿曰毅,坚尔信受。
浴儿芳香,衣儿文绣。重以修能,人天共佑。
勤斯敏斯,匪伊邂逅。三岁免怀,忘其美丑。
喜弄文墨,凡百好求。趋庭问字,意义必究。
憨态孜孜,恐落人后。阿舅笑曰,此儿似猴。
爰及于今,五十春秋。际此初度,莫负良由。
欢携稚子,偕同佳偶。幸得英才,便邀朋俦。
相与挈壶,载越层邱。太平山顶,碧草油油。
海湾环抱,跨海东头。席地闲谈,弦管悠悠。
生生之意,绿通平畴。勉哉吾儿,厥德允攸。
儿虽五十,面容尚幼。再过五十,母为儿寿。
又“代至恂慈宁诸儿祝长兄寿”:
一树五枝,一枝独秀。花叶纷披,掩映长流。
长流伊始,发源亚洲。洲次伊何,五洲之首。
我有长兄,同胞足手。浴德仁考,高蹈前修。
薰然仁慈,物我无咎。上苍之德,无声无臭。
平地之德,曰宽曰厚。巍巍五岳,漠漠五洲。
世界大同,责在华胄。温温君子,惟道是求。
教化流行,充实宇宙。敬斯良辰,祝兄万寿。
最后一首,应熊十力先生之嘱而作,三月后即撒手人寰:
宁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闷缩缩。
闷缩缩兮倾家酿,莫教怀抱耻尘爵。
朝来醉眼不逢人,但见海沤浮空碧。
万里乾坤如是观,茂叔窗前草自绿。
年,唐君毅与母亲生离泣别,称世乱方亟,今后行无定所,“唯以发扬中华文敎爲旨归,望勿以儿爲念”。母亲答曰:“汝必欲与中华文教共存亡,则亦任汝之所之矣”。如此母仪孺慕之情,发乎天然而根植民族命运,可谓“天之未丧斯文”,外力不能撼动。
年,唐君毅二妹唐至中手抄母亲三百余首遗诗,辗转寄港。翌年唐君毅以父所题《思复堂遗诗》出版。在“编后记”中写道:吾母一生劳瘁,奔波道途,其事虽只为一家,吾亦日久渐忘,然其情之所及,志之所存,则不限一家。母亲慈祥恺悌之怀,即事之闲情佳趣,及山川风物之思,家国世道之感,德音如闻,慈晖宛在。“吾稍知学问,初皆由吾父母之教。顾吾为学,偏尚知解。及今年已垂老,方渐知诗礼乐之教,为教之至极”。
年夏,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萧箑父在参加第二届“唐君毅思想国际研讨会”期间参观唐氏故居,感慨系之:
金沙浪涌峨眉秀,几代灵根育大家。
铁笔义风泣魑魅,精思慧业粲云霞。
心通九境堂庑广,智摄三环去路赊。
世纪桥头试凝望,神州春色漫天涯。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非常重视家庭伦常,认为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而中国人对父母的孝敬,则出于纯粹的人伦,是血缘与文明传承的天然纽带。儒家慎终追远、存亡继绝,不仅区别于佛、道,而且是使天地空间与历史时间保持均衡联系的一条澄明古径。年春,唐君毅在香港慈航净苑内举行遥祭母亲典礼,由高僧乐果老法师设坛说法安位,钱宾四主祭,祭者多行跪拜之礼,弟子更行三跪九叩之节。唐氏哀痛欲绝,凄苦孺慕之情,吊者无不感动。唐君毅在净苑居丧九日,中夜后即不能成眠,鸡未鸣即起,与灵位相守。诸女尼清晨上殿礼佛,清罄红鱼,声声入耳,偶然相遇,皆合十为礼,并相问讯,虽一言半语,亦点点滴滴在心头。灵堂上挽联盈室。
熊十力:仁寿遇古稀,好学好思宗往圣;懿德齐邹母,教儿教女导来英。
张君劢:大孝终身慕父母,斯文一线系兴亡。
钱宾四、吴士选:教子成名儒,孝思永锡,此日怅怅兴悲,蓼莪废读;
倚门伤永诀,寒舍难安,他年收京上冡,追祭椎牛。
牟宗三、程兆熊:
丧乱同逢,痛华夏无光,光明终当永在;
孤零常慰,钦哲人有母,母教自尔千秋。
徐复观:鹤驾九天,桃李园林垂懿范;家国万里,屺瞻诗句动哀思。
唐君毅由此顿生感怀:“念彼他邦之俗,于父母亦有竟呼其名者,唯于摄神职者称之为神父,更见吾昔先圣贤之教,能尽人伦之量,而达人伦之至。然今日国运如斯,教化安托,愿以微躯与邦人君子共兴华夏,以此人伦之至教,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敬怀心愿,以告吾母。”
西方哲学家醉心纯粹思辨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服膺理性精神。中国文化崇尚主客浑然一体,物我双忘,天人合一。近代中国巨劫畸变,传统文化遂寄寓家庭伦常与乡梓山水。唐君毅故乡宜宾,处天府之国,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司马相如、诸葛亮、陈寿、陈子昂、李白、杜甫、黄庭坚、苏轼、黄山谷、陆游皆曾流连忘返。唐君毅读小学时家居成都,南门外有祭奠诸葛亮的武侯祠,西门外有崇祀杜甫的杜甫草堂,东门外有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薛涛井及望江楼,北门外有佛寺昭觉寺,城外西南有道观二仙庵、青羊宫。城中有县立文庙、省立文庙及关岳庙。唐君毅常与父母游览古迹,拜祭历史人物,仰端纵横楹联、俯察林间碑碣。其后在中国南北各地,足迹所至,必到名胜古迹、庙宇祠堂观览,自言“在徘徊瞻顾之中,遥念古人,环顾当世,即能启发无尽之思想、智慧”。
唐氏曾独往台南文庙瞻仰,流连忘返。走过两庑回廊董仲舒、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朱熹、陆像山等前贤神位时,唐君毅似与二千年儒家哲人,一一觌面相见;逝者的思想与人格,一一更迭呈现于心。此种精神上的感受,既非世俗所谓宗教崇拜,亦非艺术欣赏、文学濡染、哲学思辨、道德实践,甚至亦非神秘幻觉玄想,而是一种与历史人物神交默契的体验,使他顿觉心灵的真实开启,许多平时似懂非懂的道理会直接呈现。
唐君毅二十岁第一次教书,成都大成学校校长徐子休虽年逾七十,犹亲自送聘,并对年青教师执三揖之礼,以示代父兄郑重将弟子托付之意。唐氏对此良风美俗,大为惊异,深致叹赏。他对中国文化之尊崇,由此遽生亲切,因此常庆幸不失为一个中国人。唐氏对故土家园怀有某种终极性情愫,为西方思想家罕有、中国现代思想界所仅见:
我对中国乡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与中国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
(待续)
民间学者王康先生于美国东部时间年5月27日时凌晨4点20分,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居所辞世,终年71岁。
王康先生年12月2日生于重庆,祖籍安徽舒城,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重庆陪都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光华战略俱乐部副理事长、北京光华战略俱乐部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多年来,他对传统文化、俄罗斯问题、抗战史、中日关系、台海关系等都有独到见解,曾组织拍摄电视政论片《大道》《抗战陪都》《卢作孚》《中美西部开发启示录》《重庆大轰炸》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