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学者眼中的杨绛专访庆应义塾大

编者按

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纪念与再思考。我采访了《我们仨》的日文译者樱庭教授,她与钱杨夫妇都有过接触。樱庭教授是一位淡然、自谦的女性学者,她称自己是边缘中的边缘。为这一访谈,樱庭教授前后多次给我发来相关影像资料和论文,对拿捏不准的问题,在查阅资料后也数次发来说明,生怕对不住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已成故人,她的风骨影响了许多人。樱庭教授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

樱庭弓子周俊

访谈学者:樱庭弓子,年本科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专业,年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年至年曾留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部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学。主要日文译作有:杨绛《我们仨》,洪凌《黑太阳斌格》,王小波《黄金时代》,以及杨绛的《林奶奶》、《回忆我的姑母》、《ROMANESQUE》等文,并有多篇研究杨绛、陈衡哲、杨荫榆、苏青的论文。

访谈人:周俊,爱思想学术观察员,现于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主修中国近现代史,日中关系史。

1

在中国的留学记忆和研究之路

爱思想:樱庭教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您。我们先从您的经历谈起,年代,樱庭教授似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请您谈一谈这段留学经历,以及对于您的意义。

樱庭:是的。当时我是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大三的时候以日本文部省国费交换留学的名义,时间大概是年9月至年7月之间,留学中国应该是我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换点。当时,我只是大三的学生,目标还并不明确,中文也只学了两年,对于研究没什么概念。最开始我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人,不是中国文学。例如,中国人和日本人有什么区别,中国的神话、民间文学如何传到日本等。年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很多事情都还在摸索之中,对留学生而言有些封闭。当时北京师范大学有研究民间文学的著名教授,所以我觉得去那儿可能会更好,不过交换留学生不能自己选择学校,也不能随便去旁听。我分配到人民大学,只好打消学民间文学的念头了。

但是人大也有许多“规矩”,例如,留学生有留学生自己的课堂,不能自由去和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听课,所以不是想旁听什么课都能去,很不自在。留学生宿舍采用登记制度,中国学生不能随意进入,因此和中国学生的交流机会比较少。和中国学生的交流基本是在食堂进行的,在当时的人大,留学生是“稀有动物”,有一些研究生开始主动与我们交流。当时我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中国的研究生笑我太无知,然后建议我可以通过读中国的小说了解中国的各种情况。记得图书馆大约是早晨7点开门,大家都在那儿排队,我也跟着一起排,在图书馆内我开始大量接触中国当代文学。这成为了我接触中国文学的契机。后来本科毕业时,我就写了有关张辛欣作品的论文,例如分析她写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等,从此开始迈入研究中国文学的道路。

爱思想:后来您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什么方向,有什么特点?

樱庭:由于东京外国语大学是以语言作为教育的中心,而不是文学,所以硕士开始我在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继续学习,主要







































白癜风的医院
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s/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