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比到杨绛朋友圈,你想秀的到底是什么

点击上方订阅广州大学了解更多资讯前几日,杨绛先生病逝的消息经由各类悼文、摘抄等传遍了朋友圈,铺天盖地皆是追忆与怀念,甚至隐隐形成了一股潮流。于此,有人惊叹于先生的人格魅力,欣慰于大众对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也有人感到疑惑——在面对自己朋友圈中那一列列的感言、一段段的转发时,他不禁发出疑问:我的朋友中真有那么多人懂她吗?真有那么多人都读过她的作品吗?而与此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站了出来,他们站在这股潮流的对立面,毫不留情地质疑它:这股潮流看似充满情怀,实则充斥着虚伪,其中不知有多少附庸风雅(对杨绛一无所知却假装很懂)者在消费死者,以纪念装点门面、以缅怀标榜自身。于是,伫立其间的我们就彷徨了: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我相信,在对先生进行悼念的人中大部分人确确实实是敬重先生、以缅怀先生的心情进行转发或分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人在不加思考地盲目跟风,甚至以纪念之名来附庸风雅、装点自己。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朋友圈中的悼念、怎样看待这样的一股潮流呢?而对于这种事,我们自己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先不要忙着回答或做出决断——知道更多的信息后再做判断也不迟。

“所谓的更多的信息”一是否似曾相识?

概括下来,这次事件大致是这样的:杨绛先生去世——消息迅速传播——对于事件,大众形成某种趋势或潮流——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潮流——争论不休。

再精简一点就变成:事件发生——大众形成一种潮流——有人对这种潮流提出质疑,各方开始争论。

现在看去,对于这种模式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此前的科比退役一事又何尝不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传播呢?还有其它的诸如梅葆玖逝世、各名人忌日(海子、王小波等)等信息在朋友圈的扩散也与此有不少相似之处。

之所以形成潮流,是因为有传播者;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有质疑者。那么,传播者为什么传播、质疑者为什么质疑,这就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在他们的行为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动机呢?

二传播者与质疑者传播者

[1]消息本身——被事件触动的我

显而易见,我为什么要悼念杨绛先生?因为我敬重她、缅怀她,我为她的才情所折服,为时代失去了一位大师而哀叹。同理,我为什么要感慨科比的退役?因为他陪伴了我整个青春,他的离去引起我自然而然的感慨。悼念与感慨皆自然流露、出自内心,皆源于一种强烈的触动,这就像一种表现性行为,表现本身就是目的,而没有其它更多动机。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事件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我”也参与了传播。

事件本身对于行为的影响必定是巨大的,也是最主要的,而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行为背后的主要原因。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另外一些因素潜藏在诸多动机之中,悄然发生着作用。

[2]人的社会性——害怕被孤立的我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为了在社会中生存、被社会所接纳,人就可能会效仿社会中大众化的行为,以防自己被孤立,成为一个“异类”。史铁生有段话说的不错:?你是独特的,但你必须向统一让步;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向禁忌妥协。因为你渴望亲近群体,渴望他们的接受。因为“?人有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個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而在这个小型社会里,人人都在寄托哀思、人人都在悼念,如果仅我一人不发一言,岂不被排挤在群体之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所以,我为什么要转发,为什么从众?因为别人在转发,我不转发就显得我与时代脱节、与我朋友圈中的众人脱节。

[3]附庸风雅——装点自己的我

朋友圈中尽是对杨绛先生的哀思与祝福及其著作的分享和感悟。而我却连“杨绛”二字都未曾耳闻,更遑论阅读过她的著作了。但是,我可以没看过,却不能让别人觉得我没看过。别人的青春都充满了诗与爱,我的青春怎可以是一片荒芜?

所以,不管知不知道、不管懂不懂,复制粘贴,找一段最富有哲理的文字,找一张最体现情怀的照片,发出去。似乎这样我就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似乎这就显示了我跟随在时代的信息前沿。于是,悼念成为了一种手段——以纪念之名装点自己。

与此相似,当整个朋友圈都在含泪送别科比、整个朋友圈都在颂赞黑曼巴精神时,我不出声岂不显得无知?尽管我对科比的印象仅限于一个湖人的球星,尽管我的青春与科比根本扯不上多大联系,但此刻我却鬼使神差地将他视为我青春的标志,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我的真性情,才能显示我看过篮球,才能显示我也有过青春和偶像。

(段落赏析:上文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不同情况下的各种典型形象,具有强烈的冲击性。但过于夸张和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则反映出作者知识浅薄、才识有限的困窘)

质疑者

[1]因疑而质

敢于站在一股潮流的对立面进行质疑的人,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气。质疑者为什么质疑?很简单,因为这股潮流中有令他感到疑惑或者不满的地方(废话)。

就先以下图为例:

也许该图只是段子手们的一个玩笑,但从中也不难看出潮流传播中的一些盲目的倾向。由此我们也知道了质疑者们到底在质疑什么、不满什么。不了解就不要假装自己了解,而在转发、传播消息之前也至少要确认一下消息的具体内容,不要仅仅因从众而从众。

而在杨绛先生逝世一事中,也有类似的乌龙:在杨绛先生病逝后,出于敬重与缅怀,不少网友转发了一段署名为杨绛的文字及其手写体图片,但实际上,这些文字并非出自杨绛本人。

其实早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就此问题进行辟谣。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确实是出于对先生的敬重之意才进行转发的,但这些误传的消息可能或多或少地伤害到那些对先生抱有强烈感情的人。

同时,在广泛的传播中,由于信息分享的片面性和形式的单一性,可能会产生一种杨绛先生被异化为心灵鸡汤写手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自然也令一些人不满。

[2]一种崇高的错觉?

站在潮流的对立面除了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敌意,还可能会吸引到大量的目光和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s/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