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读书会第五十期讲稿三代文人两位巨

李从悠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3.html

四、钱瑗的生平和成就。

钱瑗,别名圆圆,是钱鍾书和杨绛的独生女儿。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年,随父母归国。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后被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年3月4日病逝,终年59岁。

(一)工作和婚姻历程。

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文,年开始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与校友王德一(年)、杨伟成()结婚。年,文革时期,王德一自杀。年与杨伟成再次组建家庭,当起了两个孩子的继母。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年回国。年晋升教授。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1、第一次婚姻。

钱瑗的第一任丈夫是王德一。王得一乃钱鍾书为王德一取的别名(典出《老子》第三十九章)。他是钱瑗大学同届同学,历史系毕业,曾是一位大学教授。

夏志清先生在《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一文写道:“在文革社会的紧张生活下,阿瑗根本没有时间去恋爱。大概已经30岁出头了,她在工厂里做工,交识了一位‘和善忠厚’的工人王得一,也就同他结婚了。此人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因而自杀以求解脱,那时阿瑗33岁。”

王德一的大学同学黎虎在《我们的钱瑗》中,专门撰文对媒体上曾经刊登的有关钱瑗与王德一婚姻的不实描述进行了补正。黎虎说,钱瑗与王德一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认识的,当时两人都是学校美工队的成员,负责画画,并且都非常有才情。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文革初期,在钱瑗的主动示意下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年初,两人结婚并搬入了历史系单身教师宿舍。婚后钱瑗夫妇俩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王德一与钱鍾书、杨绛夫妇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杨绛还亲手帮王德一理过发。可文革时期,王德一却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终不堪其辱在自己的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自杀身亡。王德一去世后,钱瑗便搬出了北师大历史系的集体宿舍,回到了娘家与父母住在一起,过着单身生活。

2、第二次婚姻。

钱瑗的第二任丈夫是杨伟成。年,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

在《我们的钱瑗》中,她的继女、继子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母亲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两人在文章中同时回忆了在钱瑗生病前的“温馨周末”,那时候每到周六,钱瑗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钱瑗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为了不跟子女们产生代沟,每当没时间看电视时,钱瑗就会提前看好电视报,然后“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二)教学成就。

钱瑗与父母一样,治学严谨,在教育与学术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英语文体学方面,这是一门涉及语言学与文学、政治学、媒体研究等相邻学科的交叉学科。而上世纪80年代,文体学在中国还是块处女地,钱瑗却是位辛勤耕耘的拓荒者。授课之外,她在教材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

《实用英语文体学》教程,自年起就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高处级和研究生班使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研修班、中山大学、南京解放写国际关系学院也曾全部或部分采用过这个教材。《实用英语文体学》的重点是对当代英语非文学语言体进行了分析。书中介绍了语体分析所必需的术语和语言分析方法,语体特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英语语体,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这几种语体的典型特点,以提高对英语语体的敏感性。书中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择要讲解,不必拘泥。年全国高校外语教材编审认为它“既是一部出色专著,又是一本实用教材,且是同类教材中第一本用英文写作的”。该教材上册于年出版,然而,由于钱瑗多年身体欠佳,授课多,积劳成疾,下册只完成了一部分就病倒了。

钱瑗在北师大执教36年,期间还担任全国外语教学教材编要,全国外语教学职称评委,在我国外语教学教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三)社会评价。

1、淡泊名利,学生爱戴。

钱瑗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缅怀。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这话并非虚言。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怀念钱瑗。其中一位是北师大外语系69届毕业生、现任北师大香港校友会会长、香港第一海域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仁强,为纪念钱瑗教授,捐资万港币设立“钱瑗教育基金”,旨在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为教书育人作出突出贡献。另一位学生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其他学生和同事、好友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

2、为人刚正,实事求是。

钱瑗平时脸上常挂着温和的微笑,但她也会拍案而起,敢于直言、是非分明。“文革”中期,她因参加编写《英汉词典》,出席一次全国性的语言学大会。当时“左”风大行,会上有人说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对此谬论,大家默然。谁知当时还只是一名小助教的钱瑗竟大胆反问:“那毛主席的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弄得那些人无言以对。后来在80年代中期,钱瑗兼任全国外语教学英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一次,一名委员在评审会上推荐一本文学史教材,说此书已有钱锺书等先生的肯定和推荐。话音刚落,钱瑗腾地站起来,满脸通红大声道:“我父亲没有推荐!”对方甚感难堪,便掏出几封信放在桌上,表示这是真的。当时气氛有点紧张,委员们翻读信件后发现,钱锺书的信多半是客套话,最后还留有“容后再读”四字,才发现:“钱先生还没有看呢,确实没有推荐。”

3、最用心的继母。

钱瑗的继子在回忆中说,我父亲与钱瑗阿姨结婚时,我是18岁,刚刚到工厂上班。我当时并没有不安。因为钱瑗阿姨是个很随和的人,不像个“后妈”。那时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算盘,“反正爸爸应该再结婚,那么钱瑗起码是个不坏的选择”。后来,钱瑗走进西石槽的杨家的生活之后,一开始就与我、妹妹,以大朋友的方式交往着,从未让我们感到有“继母”的感觉。同时,我俩从她那里得到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她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有很大影响。比如说我在25年前上大学时从未想到过由钱瑗辅导的英文会对我的一生起到如此积极的作用,为此我永远感谢她!

钱瑗不是一个擅长家务的家庭主妇,大概也没有人会这样要求她。所以钱瑗很有“自知之明”,尽量以其他方式弥补自己的这一“缺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到星期六她该回西石槽的日子,我会很盼着她,原因是她经常会给我们带回一些好吃的东西……因为要买东西,她一路要几次换公交车,经常到家很晚。如果是冬天,很早就黑天了,我们在家准备好了晚饭等着她。有时快七点了,我爸总是说:“先吃吧。妈可能马上就到了。”往往是我们刚坐下来吃饭,门开了,妈随着冷风背着大包小裹进得门来。她总是走得脸红红的,脑门上冒出汗珠。—边急匆匆地从包里往外掏东西,嘴里忙不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回来晚了,回来晚了”我们习惯了她这样出现,也很喜欢这样的一个晚上。

饭后我们通常看电视;电视剧居多。钱瑗从没有时间或耐心看完一部电视剧,但又舍不得对此“孤陋寡闻”,因此她总是提前看电视节目报,用这种作弊的方式了解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得意地告诉我们:“后来……”对此,我们很有“意见”,认为她把悬念给破坏了。

正是因为此,钱瑗去世后,她的继子、继女分别写文章深情怀念他们的继母,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他们在一起生活的二十多年岁月的留恋和怀念。

4、长辈的好评。

杨绛评说女儿是教育战线的尖兵,祖父钱基博称孙女是一颗“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是“过目不忘”的小神女。钱鍾书则说女儿“刚正随外公,喜教书像爷爷”,她是钱先生的好哥们儿,是杨先生“平生唯一的杰作”。而实际上,钱瑗宽容像妈妈,严谨随爸爸。

五、钱鍾书的治学特点和性格特征

(一)博闻强记,博学严谨。

1、博览群书。

钱鍾书之所以能写出《管锥编》这一类的辉煌巨著,与他的博学博闻有关。钱从小就爱读书,如前面介绍他在七岁前就看完《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小学中学也以上课为辅,以看书为主,上了清华又横扫了清华国书馆,后又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在十倍几十倍于清华图书馆藏书的这两所大学,钱鍾书如临宝地,夜以继日阅读不辍,这才造就了他学惯中西的功底。

2、记忆力超群。

钱鍾书的记忆力超群是无人望其项背的,被称为照相机式的记忆。小时候跟伯文在外听完书,回家能“实况录音”给他的兄弟,到大了读书更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在光华大学任教时,有一位叫顾献梁的同事和钱同一寝室,顾也是研究文学的,正埋头苦读一本深奥难懂的文学批评史著作。钱说这本书他以前看过,也不知是否记得,让梁找一段考考自己,梁每念个开头,梁就能整段整段背出,十之八九都准确无误,如此反复,梁同事大惊失色,拜服不已。后来每每说起此事,对钱同事赞不绝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际,钱鍾书出国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每到一地的演讲总能成段成段地到访国家的名人名著,与会者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这哪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讲四十多年前的所学,这分明就是一个聪慧的中小学生在背诵刚刚学过的课程。

3、勤学勤记。

钱鍾书治学或者说读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借书阅读,划重点,记笔记。钱鍾书也深知借的书才能看完,且读书要划重点。据说,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中就有不少钱鍾书划过的,且至今仍能看到。对于他认为该作笔记的就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己写作时征引。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笔记内容不计其数。杨先生说,年她为钱鍾书整理读书笔记时,笔记有整整五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像一座小山,每个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可以想象这五麻袋笔记本上有多少钱鍾书的心血啊!钱鍾书爱读书,但不怎么爱藏书,借阅的自然要还,即使是自己买的,读完了,作了笔记,书就送人了。

4、学习方式与众不同。

钱鍾书在上学年代的学习方法也很特别,上课一边听课一边看翻看课外书,不作笔记,甚至不带课本,这大概与老师的讲课内容和进度赶不上他的学识有关。一般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是;“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作业不忙”,这一点钱鍾书是个例外。

5、通今博古,治学严谨。

钱鍾书除了博学,严谨又是他的一个特点。说每一件事,注每一首诗,写任何一篇文章,引每一篇文,他都不是似是而非,强调要有出处。就连“烹小鲜”的《宋诗选注》这样非学术的普及读物都是如此。此外,由于钱鍾书学惯中西,通今博古,往往能打通中西、古今文化,用西方的理论阐述中国的作品,用现代的观念解释古人的诗文,且旁引博证一堆一堆,令人称奇。

(二)狷介耿直、幽默旷达。

1、孤高自负,不擅世故。

如前面所说,钱鍾书是家中长门长孙,深得伯父及全家人的偏爱与袒护,从小就养成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习惯。长大后,又由于自己的学问远在一般人之上,因此眼界较高,看不起很多人(包括今人、古人),所以随意藏否人物,讽刺挖苦他人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他的父亲就怕他因此受害,才给他取了“默存”一字。但性格与学问使然,真正做到“默存”很难。清华毕业时陈福田教授有意让他进清华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被他一口拒绝,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我钱某人的导师。”中国人以谦虚为德,心中所想不一定非得表现出来。这会让整个清华的教授都很没面子。他可以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或者说“英国文学的根在英国,我想去学习去感受”。但钱鍾书嘴很直,这样想也就这样说,其狷介耿直可见一斑。

其实,清华的陈福田、叶公超、吴宓三位教授都是有所见树的人物,且对钱鍾书很赏识、关爱、赞誉有加。但钱鍾书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却说:“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大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当然,他的看法只是针对学术方面,他对三位导师的人格,还是很尊重的,但这也足够让教授们难堪的。

或许因为钱鍾书的耿直与不擅世故,在西南联大时,得罪了一些人,仅执教一年后,就随父去了蓝田国立师范执教。

章士钊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乔寇华的第二任夫人章含之的养父(洪晃的外公),在一般人眼里也是一个大学问家。由于在二十年代曾支助毛主席两万银元,让其和一帮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因此毛主席也把章敬为诗友,与章谈诗论文,挽留他在北京住下。章当时与钱鍾书的住地只有一巷之隔,而且章还是鍾书父亲钱基博的诗友。章曾给钱父写信,问起鍾书的近况,钱父写信嘱鍾书接信后立即去拜望师伯,但鍾书却违抗父命,不去拜访。情理不通。70年代章的大著《柳文指要》出版,这是凝聚了他半生心血的代表作,钱看后发现书中的不少错误,在后来写给友人的信中还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去拜访章士钊,说假如“当年遵先君命,今日必后悔。”其耿介孤高如此。

后来在80—90年代,时任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分管宣传文教工作,每年都要去拜访钱鍾书。胡与钱六十年代都在《毛选》、《毛泽东诗词》英译组,共事多年。胡乔木每次去拜访钱鍾书,都是在很远处下车,不带秘书,只单独一人走进钱家。当时,胡乔木位高权重,就有人劝钱鍾书回拜胡乔木,说有来无往非礼也。钱始终未去,他说胡来看我,成就了他礼贤下士的美名,我去拜胡就会背上攀龙附凤、巴结权贵的恶名。

2、不甘受辱,敢于“亮剑”。

在文革期间,钱的耿介性格也时也有外露,最典型的就是与“造反派”打架。当时“造反派”要进驻高级知识分子家中。而进驻人员是一对年轻夫妻,少不更事又人品差,对老知识分子夫妻不仅不尊重,反而动辄打骂。钱鍾书忍无可忍,毫不示弱地与年轻人打起来,并把胳膊都打伤了,闹得满城风雨。一下子,钱鍾书名扬千里,连“造反派”对他都敬畏三分。

3、幽默风趣,学识过人。

钱鍾书的幽默是人们所公认的,谈笑间、著述中,幽默无处不在。创作的小说《围城》被誉为幽默小说。他深受大众喜爱,很大程度上就因了他的幽默精神。后来,韩寒的小说《三重门》发表后,之所以人们怀疑是由其父代笔,就是因为书中继承的钱氏幽默笔调,不是一个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来的。

我认为,幽默是智慧之树上开出的知识花朵,是知识之树上结出的智慧之果。只有知识、智慧二者俱全,才具备幽默的资质,而钱鍾书就是这二者兼备的人。

古话说“无欲则刚”钱鍾书一生只做学问,不求个人闻达于天下,因此能旷达做人,潜心治学,这一点太需要当今浮懆世风下的人学习了。

(三)惜时拒访、一心创作。

1、惜时爱书,拒绝访谈。

钱鍾书在年轻时,既喜欢读书也喜欢与同事们谈天,不过所谈内容大多都与自己所读的内容相关,有时谈的非常尽兴,深深吸引了身边的同事。他深感时不我待,不愿浪费任何读书的时间,不仅很少与人交谈,也谢绝各种应酬,更不担任所谓顾问一类的职务,整天闭门自守,足不出户,读书写作。他对各种活动能推则推,能避则避。有一位外国女子打来电话说,看了小说《围城》特别崇拜钱鍾书,特别想见他。钱鍾书在电话中用他的钱式幽默拒绝:“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另外一位在世界上非常走红的美籍华人新闻家,走遍天下无阻拦。来到中国以为见钱鍾书没什么,便带着录音机来采访,结果被拒之门外。钱鍾书为节省时间,拒绝访谈时常让夫人出面。因此杨先生戏称:“我成了一条挡架的看门狗。

年是钱鍾书父亲百年诞辰,钱老先生晚年执教的华中师院(后改为华中师大)要举行纪念活动,且学报出《纪念钱基博先生一百周年专辑》,校方邀请钱鍾书出席纪念会,但钱鍾书借身体有病回信婉拒。他既不热心于华中师大出父亲的纪念专辑,也从未写文章纪念过父亲,这和当今出现的依附名人,借以扬名的世风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2、不爱钱财,捐款助学。

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十八家电视台,要联合拍摄一个中国当代文化名人的电视专题展播,他们联系钱鍾书,钱鍾书以“人老珠黄”不宜上镜拒绝,对方说录制节目台里会付钱,钱鍾书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我已不迷信钱这个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钱鍾书不缺钱,像他那一代老一辈学者知识分子虽然很有名,但却不一定有钱。与时下很多靠几句调侃或几杯心灵鸡汤就能腰缠万贯的学术明星相比,他的生活是很清贫的。甚至,有一次拮据到交不起水电费时,刚好有人给他转汇一万元稿费,他特写信致谢,说欠了两三个月的水电等杂费总算用此款交清了。

解放后,钱鍾书曾写信:“赵家壁君处乞为弟一促”,请黄裳督促稿费。尽管钱鍾书有时候也缺钱,但知道有更需要钱的地方时,他都会主动捐款。他曾为患病儿童捐款,为一个基金也捐过款,甚至社科院的电脑室都是在钱鍾书的督促下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写在人生边上》重印后,他把稿费捐给了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后来,钱鍾书先生在病重期间打算在清华设立奖学金,因为“一家三口都最爱清华大学。”“好读书”是钱、杨两人的共同兴趣,也是联结两人情缘的一条红线。当年,杨绛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鍾书”。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希望贫穷人家的子女有能力读好书。‘好读书’奖学金就是要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年,杨绛女士尊重钱先生遗愿,以一家三口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将她与钱鍾书先生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到年,此基金本息已升值万元,受过基金资助的学子,常党写信给杨先生由衷地表达他对老人家全家的谢意。

(四)童心可贵,笨拙可爱

1、童趣的一面。

别看钱鍾书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师,可他常有孩子气的时候,童心童趣甚至一直保持到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第二部的开头,就是以父女之间的争斗游戏开始的。

钱鍾书写《围城》时,常常逗女儿说,书里有个丑孩子就是她,女儿没太计较。写了一个开头的《百合心》,她又告诉女儿,书里有个女孩子,穿件紫红色毛衣,且很讨人嫌,也是她。这次女儿上了心事,怕父亲冤枉她,每天找他的稿子偷看,钱鍾书就把稿子每天换个地方藏起来,一个使劲藏,一个拼命找,父女二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到后来,手稿真找不到了,杨先生也不知道到底藏哪了。

钱鍾书的另一个游戏就是往女儿被子里藏东西。把床铺好了,钱鍾书就把女儿的玩具、杂品,甚至恨不能将扫把一一放进女儿的被子里。女儿要睡时,一看被子里好多东西,只能一件一件再取出来。每到这时,钱鍾书就像一个胜利者,笑的得意洋洋。杨先生说,如此简单的游戏玩一两次就罢了,可钱鍾书却不厌其烦,经常如此。

钱鍾书小时候晚上不睡觉,假扮和尚坐在床上念经,能念好长时间。稍大些,他和堂弟钟韩能把佣人的女孩绑了,假装行刺,女孩被大人们接走了,他俩还煞有介事地专门做一个“宝宝遇刺处”的牌子立在原地,以示纪念。长大后钱鍾书的童趣丝毫未减,有时甚至到了恶作剧的程度。他和杨绛结婚后,趁杨熟睡,能在夫人脸上用墨水画眼镜和胡须,害得杨绛起来为洗墨迹几乎把脸皮擦破。

钱鍾书家养了一只猫,邻居林微因家也养一只猫,两只猫有时争风吃醋,少不了互相撕打。每到这时,钱鍾书就像小孩一样,拿根木棍站在门口,生怕自家的猫吃亏,要随时准备上手支援。杨先生担心因猫影响和思成、微因的关系,常劝钱鍾书不要这样,并用钱鍾书自己的短篇小说《猫》中的话,来阻止他“打狗要看主人的面,打猫可得看主妇的面”,可钱鍾书还是不听,说理论往往不是给制定者执行的。

2、呆傻的一面。

钱鍾书做学问是高手,正如许国璋所说是当代之大儒、惯世之通才,但日常生活能力却相当差,有时出门分不清东南西北,常常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穿鞋分不清左右,穿衣分不清里外。布鞋还好,到后来穿皮鞋也常闹出左右穿反的笑话,而钱鍾书自己却浑然不知。

钱鍾书在桃坞中学时,由于他的中文、英文成绩突出,在校内颇受器重,老师让他当了班长,虽说他英语口号喊得相当宏亮: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但他自己常常乱转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会笑。无奈,这个高材生只当了两个星期班长不得不被老师罢免。

3、无能的一面。

杨绛比钱鍾书小一岁,身材瘦弱,但在家庭生活中,她纯粹就是钱鍾书的家长。杨先生也是学者,且出名要比钱鍾书还要早些,可结婚后一边继续做学问,一边悉心照顾钱鍾书的饮食起居,有杨先生在,家里就有秩序。

女儿住院了,钱鍾书就乱了阵,到医院看望妻子时,他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我把墨水洒在床单上了”。杨先生说:“不要紧,我回去洗”。没过几天,钱鍾书说:“我把家门的门轴和门搭弄坏了。”杨先生说:“不要紧,我回去修”。文革期间,夫妻二人在同一地的五七干校,一周可团聚一次,钱鍾书依然有夫人照顾着。但是,杨先生经常担心钱鍾书洗衣掉河里,或把衣服洗丢了,或晚上出去找不动回家的路。所以,不敢让他洗衣,不敢让他走夜路。有一次,杨先生因病请假回京治疗,杨先生一走,钱鍾书便大病一场。认识他们的人们说,如果没有杨先生的照顾,笨拙的钱鍾书日子真不知会过成什么样子。因此,我认为钱鍾书能有杨先生这样的终身伴侣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报。

五、钱鍾书一生的幸运和遗憾

综观钱鍾书88年的人生历程,有幸运,也有遗憾。

(一)一生的幸运。

钱鍾书的幸运就在于他有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美好的姻缘生活,这是人一生无法选择又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是出生书香门第。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遗传给他超人的智力和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从小享受了来自伯父的溺爱、奶妈的痴爱及全家的厚爱。但是,对钱鍾书的人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来自生父的严管和指引。杨先生回忆说,鍾书爱书、嗜书是与生俱来的,他见书就读,不加选择,显得无目标,不系统。但是,他有一个治学有方的父亲,在钱父的引导下,鍾书才走上了学术道路。

二是有一个博学多才又贤惠能干的妻子。

在上世纪二十世纪的中国,杨绛与钱鍾书的结合,真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学习之余,杨绛和钱鍾书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有一次,钱鍾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一鸣惊人,迅速走红。杨绛的蹿红,使大才子钱鍾书坐不住了。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为了节省开支,她还把家里的女佣辞退了,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劈材生火做饭样样都来,经常被烟火熏得满眼是泪,也会不小心切破手指。可是杨绛并未抱怨过,她心甘情愿地做灶下婢,只盼着鍾书的大作早日问世。看着昔日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炼成任劳任怨的贤内助,钱鍾书心里虽有惭愧,但更多的是对爱妻的感激与珍爱。

  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鍾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先生珍惜钱鍾书的才气,她的家中客厅有两个写字台,杨说,大书桌是大知识分子用大的,我是小知识分子用小的。后来她曾一本正经的说:“我深知鍾书比我强”。因此她一边做自己的学问,一边做丈夫的秘书,做丈夫的保姆,做丈夫的守门人和通信员。为了不影响鍾书写作,有人上门,开门的总是杨先生,她会视情况或拦驾,或通报,或迎宾。电话铃一响,总是杨先生接听应付,或推辞,或记录,或呼叫。

可以这样说钱父引导鍾书走上学术之路,夫人杨绛成就鍾书的学术贡献。

(二)人生的遗憾。

一是长篇小说《百合心》未完成。钱鍾书的长篇小说《百合心》在四十年代就着手写了,但因解放前后的战乱、动乱,使得钱鍾书由创作兼研究转向一心致力研究,且已写的四万三千多字的手稿也无处找寻。这不仅是钱鍾书本人的遗憾,更是我们广大热爱钱鍾书作品的读者的遗憾。

二是《管锥编》未能完善。按钱鍾书原计划编写的《管锥编》是在十部以上,但也因解放后的动乱,荒废了太多时间,而未能如愿完善。

三是书信被毁。钱鍾书在清华读书时写给他父亲的信,在文革抄家时被烧毁了。在清华读书和工作期间,其父要求他常写信回家,鍾书应允且写的非常熟练老成,又很有趣味,对校内生活,经历,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描绘,妙趣横生,父亲珍爱赏识有加,把每一份家书都贴在一个本子上,亲手题签《先儿家书》(一)(二)(三)……共有厚厚的好多本。

钱鍾书原先对此事一无所知,直到父亲于年病故后,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他也因此怅然。

很可惜,这些研究钱鍾书的第一手资料,和了解民国期间清华师生的生活实况的记录毁于一旦。

他的幸运属于他本人,可他的遗憾不仅属于他一个人,更属于所有钱鍾书的研究者和读书爱好者。

四是女儿的早逝。钱鍾书最后一个遗憾是他的掌上明珠、玩伴、唯一的女儿钱瑗先他一步离开了。阿圆去世比钱鍾书要早一年多,当时钱鍾书已重病卧床,但却要痛苦得面对爱女的离去。他黯然地看着杨绛,眼睛是干枯的,心里却在流泪。杨绛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鍾书点头,痛苦地闭上眼睛。

杨绛怀着丧女之痛,医院探望钱鍾书,百般劝慰他,并亲自做饭带给他吃。那时,杨绛已经八十多岁高龄,老病相催,生活日趋艰难。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强地支撑起这个失去爱女的破碎之家。

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斯人已逝,而杨绛先生的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讲了这么多,我们或许对钱鍾书有所了解,那么钱鍾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不妨用她夫人杨先生的话来总结。杨先生说,我认为《管锥编》、《谈艺录》的作者是一个好学深思的鍾书;《槐聚诗存》的作者是个“忧世伤生”的鍾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一个“痴气”旺盛的鍾书;我在这里再加一条,日常生活中的鍾书,是一个稚气未改、笨拙可爱的鍾书。

目前,杨绛先生依然健在,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将送上我们最真诚的祝福,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也让我们能看到超百岁老人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向钱先生致敬!向杨先生致敬!为杨先生祝福!

参考书目:

钱鍾书的《钱鍾书作品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年

杨绛的《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年

杨绛的《我们仨》三联书店年

孔关茂的《钱鍾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年

吴泰昌的《我认识的钱鍾书》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j/5324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