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铭泽行者,杨绛强烈推荐

感前记学语文进入高中来发生了不少事情,庆幸自己有心思能够沉静下来读了几本正是这个时候应该读的书。我读书向来散漫,不大爱专门做笔记、写感想,至多情绪高涨时立刻记下或写一两句感性的话,事后便不记得不喜欢了。六个月来一直在读《红楼梦》《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幽梦影》《北京法源寺》《孩子你慢慢来》,但都不专心也都没有读完。认认真真看完的只有《将饮茶》《我们仨》和刚放下的《听杨绛谈往事》。以前对严肃的学者文人及他们相关的作品或多或少有几分抗拒,以致花时间看了许多闲书而甚少涉猎名著。早就知道了泰斗级文人钱锺书,现在才开始迈出一步、试图了解他。原是冲着钱锺书去的,但自知尚无能力去解读他零星半点,于是开始从他最亲密的妻子、情人、朋友——杨绛入手。假前读完了《将饮茶》《我们仨》,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完全忘记了读杨绛的初衷是想了解钱锺书,被杨绛深深吸引住了。多次兴之所至、很多想法涌上心头要“写写”杨绛,可握好了笔却又不知从何写起。现在仍是如鲠在喉,想尽量多记几句顺一顺这半年来与杨绛走过的路。正文行者,杨绛

——读《将饮茶》《我们仨》《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作者:袁铭泽

她说自己是自问自答,走在人生边上。我想,她是真的领悟了生命,在人生这条变化多端的路上踽踽前行、不曾停留。

一、一人走

杨绛为什么能够拥有超脱凡俗的修养和德性、在走过的人生道路中以“德”著称?首先应该归结于她所受到的教育:

阿季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是读书人。父亲是留学归来的法学家、大法官杨荫杭——“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近亲里面最有名气的是教育家杨荫榆——“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父母感情和睦,她天资聪慧,善解人意,与父母特亲,对父母有声的教诲,无言的榜样,感悟深、吸收快,点滴人心。

从一张张的留影可以看出,杨绛少年时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早慧的女孩子。

阿季是各位姆姆的“打零”、是孙伯南先生口中的“仙童”、是王季玉先生唯一指认的“接班人”。从小便在育人素质的教会学校和治学严谨的名牌学校上学——传统而开明的成长环境中使她成了一个自律、好学的好学生。

无论是启明还是振华,都是阿季日后治学、研究的基石。

二、结伴去

作为一个被同学戏谑“具备男生追求女生五个条件“的少年阿季,在东吴大学里一心学习,剩下一门心思便用在了父母和朋友上。她胆大、调皮、聪慧、淘气、与同学相容、不打扮、不出风头、不大用功、“鬼聪明”、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本事”、有和校长姑母顶嘴的“牛气”、也有羡慕临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她的样貌无论何时都不是审美的主流,但她一直没有改变随年华的老去而同步增长的气质。正如《幽梦影》云:“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她的气质蕴含了这一句的所有。

钱锺书先生就用一七绝来形容杨绛脸色姣好、白洁红润,脸如春花、清雅脱俗: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面对众多倾慕者的追求她都微笑拒之,最令人佩服和捧腹的还是她拒绝费孝通先生:“朋友,可以。当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asanendasameans);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诙谐乐天的费孝通先生在文革“交代资料”时,索性说自己“向上爬”是“因为他的女朋友看不起他。”其实杨绛根本不当费孝通是男朋友,顶多算是众多追求者中的普通一个。

她与钱锺书先生的相识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再多的差错也破坏不了。

他们的“fallinlove”是浪漫的、也是“文学的”。钱锺书先生“秀才人情纸半张”,给杨绛写了一辈子的情书。

自由恋爱,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与支持下他们终于结为连理。成家没几月,二人便相伴赴英国留学。

钱杨二人都是十足十的“书呆子“。相伴而行的日子里大部分时光他们都会“对坐而读,相看两不厌”:他们会比谁读书又快又好,时常帮助对方解决学术、学习方面的问题,杨绛教钱锺书唱昆曲、钱锺书插科打诨、笑得打跌,钱锺书教杨绛作古体诗,却拜了杨绛作“一字师“……

杨绛多一份灵气,钱锺书多一份憨气。在婚姻生活里面一个不会生活、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却也时时想着对方、照顾对方。杨绛在《我们仨》里面写到,钱钟书为了照顾她还亲自将早点用小几装好送上床铺,不知道钱家人有没有想过自家的憨痴儿子还会这样照顾人。

两个书呆子之间的情思萦逗,可能就是这样叙叙如水却有充满真实的甜蜜和浪漫的生活。

“好不快活“四字最能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即使快活的天地有时也出点意外,不过富于人生智慧的阿季总能想出办法,巧妙地化险为夷,难怪锺书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三人行

三口之家

年5月19日,钱锺书和杨绛一生的喜嗔、一生的牵挂、一生的骄傲、一生的至爱女儿“星海姑娘”——钱瑗“高歌(singhigh)到来”。自此,杨绛的人生开始了一段酸甜苦辣咸俱全的三人行道路。

钱瑗:相貌五官是杨绛的、精神灵气是钱锺书的。圆圆从小聪明,是钱基博老夫子口中的“钱家的读书种子”。一生多病多灾,大半辈子都在为读书、为教书而操劳。钱杨二人爱在心里、捧在手上的独女却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回国之后

思乡心切、心系民族的钱杨历经波折带着女儿回到祖国,回国后三人反而长久分离:杨绛长期住在娘家,以辛苦教书为生计,还自嘲“狗耕地、牛守夜”地当了一年母校振华女校的临时校长;钱锺书四处奔走在各大高校教书,常年不在家;钱瑗跟着妈妈和外公、姨妈,不乏关爱却缺少陪伴。三人都苦得很。

后因各种差错,再次重聚,便郑重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在生离。

在家乡生活的这些年二人一直在不断创作、做学问。可能是因为一心苦读,杨绛不愿抛头露面遭人口舌,从这时起开始创作剧本,专门“无中生有”又“有中存无”!因为脸皮薄、怕出丑,她的“处女作”剧本《称心如意》都化真名“季康”作“绛”,于是朋友们就都开始叫阿季为“杨绛先生”、钱锺书变成了“杨绛的先生”。此后创作《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等,佳作不断。

抗日战争胜利,他们以为“无论如何,漫漫长夜已经过去……我们终于熬过来了。”

可是人生真正的坎坷苦难还在后面。

他们仍不停地读书做学问,钱锺书的《围城》、《谈艺录》、《人兽鬼》等巨著便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那句“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是杨绛告诉钱锺书、钱锺书又说给杨绛的。

钱锺书的“自负“和他本人一样出名,事实是怎样并不清楚,但钱锺书对于别人赞扬杨绛是一点都不谦虚的。王辛笛先生还调侃钱锺书“uxorious”(溺爱妻子的、怕老婆的)——“誉妻癖”。

年三人离开上海搬到北京、清华园,他们说这一行是“重返母校清华。”杨绛怕琐事烦扰在这里当助教;钱锺书在这里当教授;钱瑗在这里成长。

乌云

浩劫的呼号声早早响起,社会的动荡余波很快就波及到了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他们在之后的十几二十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钱瑗在读书、不久便上了大学,因为为人处事并没有受到打击;钱锺书被折磨欺负;只说三件杨绛的事。

1.钱锺书被贴“大字报”,杨绛立刻在旁边贴上“小字报”澄清事实,被抓了出来却嚣张得很!和革命群众顶嘴,大叫:“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让她敲锣游街——她正好在气头上、没处发泄!下死劲拼命敲锣示威!杨绛“无事,绝不惹事;有事,也绝不怕事”。有人说这样的“娇弱女人”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2.她一点都不自暴自弃:沦为“牛鬼蛇神”就安安分分做自己的“牛鬼蛇神”,被打压去打扫女厕就将女厕打扫了干干净净、给自己创造了良好的“摸鱼空间”,还被剃了“阴阳头”她自己一晚上赶工做了一顶假发、第二天照样提菜篮逛菜市!

3.在这个民不聊生的时期,有些人满身伤痕、有些人满眼仇恨,她没有被苦难冲昏头脑、发现了很多“披着狼皮的羊”!感激不已。

云开

痛苦才能发现美,苦难中才能找寻真正的平静。杨绛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身处卑微,脚踏实地。最终,还是迎来了镀乌云那一层金边和乌云后面的阳光。

四、相俦来

这期间钱瑗成了家,去了很远的地方教书、工作,三个人又变成了两个人。他们又开始创作。杨绛拥有超脱凡俗的修养和德性、在走过的人生道路中以“德”著称,她不看重名与利,读了很多书、做了多年学问却不爱显露,很少发表自己的创作,常年把时间花在翻译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上,《堂吉柯德》《小赖子》等众多外语文学巨著都是她翻译的作品。

后来杨绛还创作了“半部红楼梦,半部儒林外史”的《围城》“姊妹篇”——《洗澡》。晚年涉足哲学,创作散文。钱锺书则有《管锥编》、《宋词选注》、英译《毛泽东诗词》

他们都是文化巨人,时常被“请”去应付工作,这是他们最烦恼的事情。女儿成家不在身边,第一任女婿在文革的“五一六”事件中自杀,女儿后来又去了外国读书,这是他们最伤心的事情。幸好还有对方一直陪伴、理解,这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

五、独自行

人什么都能看淡,唯独时间不能。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情,杨绛和钱锺书当然不在例外。女儿钱瑗常年劳累,于97年因肺癌病逝,当时钱锺书已经住院疗养四年,杨绛两头牵挂、身体十分虚弱。在《我们仨》和《将饮茶》中她以空灵虚幻的笔调将自己化作一个幽灵,以梦的形式看望女儿、与丈夫交流。向丈夫传递了女儿的死讯——“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常青树”;也迎来了丈夫的离去——“又有了一断肠处”。钱锺书曾遗言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恳辞花圈和花篮等等,当晚,江总书记亲自打电话慰问杨绛,同意不举行仪式。。

她说:

“我们俩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剩我一个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不到一年,“我们仨”变成了“我一个人”。《我们仨》,卷首就是一句寥寥的话: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她仍没有停下脚步:年设立清华好读书基金。年逾九十,出版回忆散文集《我们仨》《将饮茶》,年翻译出版了著作《柏拉图对话录》的《斐多篇》,年开始,杨绛开始思辨生与死的哲学,96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一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的书稿,渴盼着与亲人重聚交流。

百岁老人也写得一手好字,忽然想到唐朝韦续《赞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年七月她将迎来自己岁的生日!为什么她还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走——

我思考了,不知道。

《孟婆茶》《隐身衣》两篇散文彻底解决了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答案有很多,全凭领悟,要想知道还得自己想清楚。

六、我也上路

这篇读后感不三不四,到处都是平白无趣的年历事迹。总结的、升华的文字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我对于杨绛还与许许多多没有参透的地方,我不敢妄下定论、我怕毁了杨绛、毁了人生这条路。只想写下一点我在她的带领下真正走上人生道路的小片段,以供记忆。以后在人生的道路中一点一滴回味杨绛,那时候可能才敢说到底是怎么领悟了。

杨绛暂时读到这里,许下一个对我喜欢钦佩的众多文人都许过的一个愿:在双方的有生之年能够见上一面、说一句话。

祝她生活愉快、疾病不来,人生的路、天上的路都有她的地方,随她自己!

袁铭泽,湖南省常德市一中学生。指导老师:徐颖。

第一届“劝学杯”原创大赛优秀作品选推。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邮箱:xyw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十佳医院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j/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