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尺寸比例,这些照片中的隐性元素,

                            

中国摄影出版社

照片中的哪个元素

吸引着你驻足、观看并产生共鸣?

除去颜色、构图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之外

你留意到布局、尺寸、比例

上述隐性元素吗?

《解码好照片》作者布赖恩迪尔格

以接下来的作品为例

为您揭秘隐性元素在画面中的作用:

画面的布局

大家知道,我们只能够看清楚自己整个视野中1%—2%的范围。所以,当我们在看一张照片的时候,自然会选择最佳视角:正中心。往后退一下,你就可以看清楚整个画面。当你正对一张照片观看时,目光经过最多的点肯定是中心点。因此,距离中心越近的部分,引起注意的可能性越大;距离四边越近的部分要想引起观者注意,所花的时间就越多。

画面中大部分区域是红色虚影,没有细节,观者的注意力必然会被这只眼睛所吸引。但是,这只眼睛的位置很奇怪,既不在中心,又离中心不远。画面失去平衡,令观者的视觉体验不舒服。

被摄体置于正中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安心,或者比较滑稽的。如果被摄体不在正中心,也很容易看出来。比如,上图中,一只眼睛从交通锥筒中间看过来,就是这种情况。被摄体不在正中心却又离中心不远,人们很容易以为这是构图上的疏忽大意。因为主体位置的不端不正,会让人感觉不安,它破坏了我们在照片观看中所追求的秩序感。

你也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一个轴向的中心,如下图吉姆布兰登伯格(JimBrandenburg)拍摄的北极狼在浮冰上跳跃的精彩瞬间,就是这样布局的。

跳跃的北极狼。加拿大,年。

把北极狼置于视觉中心,四周则是开阔的空间,没有陆地,没有其他同伴,从视觉上强调了北极狼的孤独。它是怎样落到了这种境地,以及它的未来会怎样?这些疑问也从画面中得到了强调。另外,布兰登伯格把地平线仔细地安排到了纵轴的中心,并使斜向的云层与浮冰间海水的斜向通道相对称。这种布局,使这幅经典作品更加富于形式感,视觉上也更加平衡。

北极狼的位置在画面中心偏左,但一块块的浮冰、北极狼及映在水中的深色影子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水平线的中心,共同构成了主体。摄影师可能想过应该早一点按下快门,让北极狼出现在最高点、最中心的位置。

画面中的尺寸

我们可以远远地站着,观望并思考这个孤孤单单的农场,想象生活在那里会是怎样的?邻居住得有多远?在变成农田前,这里的森林是怎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看清田野里的一群蚂蚁,就必须移动照相机,把细节呈现得更大些。

朗希尔德谢特兰德(RagnhildKjetland)拍摄的农舍,颇具形式感,且剔除了感情色彩。这种拍摄方法是基于纪实摄影的传统,即只是呈现事物,避免过多的评论,让观者自己去思考。毫无疑问,两棵树见证过这座农舍的很多居住者,走的走,来的来。这两棵树,在其绵长的生命中甚至见证过这里的很多座房子。

看照片的时候,观者丧失了这种控制能力。摄影师怎么去表现画面中每一个元素的尺寸,决定着观者看见这个元素的难易程度、获得的信息量,以及注意到各个元素的速度。尺寸的另一个作用是排序。尺寸大的元素,在画面中常会显得比较重要,观者也会先看到尺寸大的元素。尺寸小的元素,观者要想注意到它们一般得花更多的时间,除非有其他原因(如位置、色彩等)令其突出,而摄影师延迟观者感知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元素在画面中变得小些。

水塔。年。

贝切尔夫妇对工业设施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他们的照片展示出了严格、正规、一致的艺术形式的价值。这一切则是通过保持视角、构图和光线的一致性而实现的。

在一张照片中把几个被摄体拍成一样大,或者在一组照片中把所有被摄体拍成一样大,可以引导观者去进行比较,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摄影师将其称为“类型学”(typology)。希拉与伯恩德贝切尔(HillaandBerndBecher)则是这种摄影方式的忠实践行者。他们使用大画幅照相机拍摄工业设施时,会采用同样的视角、同样柔和的光线,且常把最终照片置于井字格中。这类照片的呈现方式要尽可能不偏不倚、保持一致,观者就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去比较相关联的被摄体。

比例

通常,被摄体距离中心越远,就显得越小。从下面的照片中,你可以看到在船上自拍的旅游者,以及纽约港海域。即使小小的绿色雕像看起来与拍摄它的手机尺寸差不多,你也不会认为这座雕像是时代广场的商店里出售的旅游纪念品。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你无法知道这究竟是真的自由女神像,还是煞费苦心搞的假象。但即使是保守地去猜测,也会说这是真的雕像。试想谁会没事找事,花那么大力气去弄个假雕像骗你呢?可是,不少艺术家就是这么干的,他们想要挑战人们对摄影真实性的条件反射式认定。以下两页的三张照片都是很有名的例证。

很多艺术家

在挑战人们对摄影真实性的

条件反射式认定

我们的大脑会忽略视觉大小

与看到的

事物实际大小之间的区别

卡菲海湾救生站。戴尔县,北卡罗来纳州,年。

詹姆斯卡斯贝尔(JamesCasebere)做了同样的事情,但方法相反:他在有意迷惑你,让你以为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实际上他拍的是一个精心制作的微缩模型。所有做假的痕迹都被他细心剔除了。

比萨斜塔,选自《小世界》。年。

马丁帕尔(MartinParr)展示了人类对于比例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认可。画面中,人们表现出的样子,好像比萨斜塔之所以尚未倒下,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摄影师也可以把照片制作成不同尺寸,让比例改头换面。无垠的风景可以印制在很小的照片中,很小的细节可以通过巨幅照片放大呈现。照片,让我们获得了其他方式不可能获得的视觉体验。

作者:[英]布赖恩迪尔格

译者:付党生

开本:16开

版次:年3月第1版

定价:7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观看的方式”、“注意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三个部分阐释人的视觉与照相机的区别、理解和领悟视觉吸引原理,并选择了近幅优秀摄影作品为例,破解好照片的密码。实例生动引人,分析简约鞭辟,不少经验的总结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实际看见的,比我们认为看见的要少很多很多。”

原标题:《布局、尺寸、比例…这些照片中的隐性元素,你注意到了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jn/540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