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
每一种生命都精彩七(11)班李谨妍
世间万物,精彩纷呈,除了我们已知的,能让我们领略生命的奇特,而那些更多我们未曾知晓的生命世界里,更让我对大自然充满无穷的幻想。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书中对许多昆虫的生存百态做了大量细致的叙述,奇妙的文字如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让我联想到了昆虫世界的多姿多彩,更让我从中了解到了昆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技能。
蟋蟀可以称作是大自然
中的流行歌手,它经常利用自己独特的叫声去迷惑敌人,使它们失去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蟋蟀的大腿强劲有力,这使得它跳的又高又远。它们长着许多锋利的牙齿,猎物一旦被它盯上,便很难有逃生的可能。依靠这独特的生存技能,让蟋蟀在大自然食物链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提到生存技能,就不得不提到螳螂,这是一种十分凶狠的昆虫,只要有猎物在它捕食范围内经过,它便会以快如闪电的动作向猎物扑上去,它通常都吃活的猎物。阅读了《昆虫记》才知道它是一个残忍的凶手,若说它有没有对手,或许只有黄雀才是它的强敌了,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昆虫记》,一本还原昆虫真实世界的书,书中描绘的大自然有太多的奇妙之处,太多的生命形态它让我惊讶,让我感叹,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敬畏。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付出了汗水,加上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才成就了这本巨著,他不惧危险身临大自然零距离的观察各类昆虫,这种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亲近昆虫,感受生命
七(2)班刘哲延
“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人性”,这是周作人笔下的法布尔。这位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被誉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河马”。在他几十年艰辛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昆虫记》这本世界经典名著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日炎炎,窗外树梢上传来的声声蝉鸣,夜晚公园里看到的点点萤光,超市卷心菜中爬行的毛毛虫,都会让我想起这部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昆虫王国”,这个王国与人类社会又是那么的相似。
蝉和蚂蚁的寓言在书中与其他的故事是不同的。蝉,依靠自己的力量存活,蚂蚁却是贪得无厌的剥削者,蝉用自己“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吸食树液,蚂蚁却不劳而获,蚂蚁最大胆、坚决,咬、扯、挠、拽,它们不择手段地骚扰蝉,毫不客气地争夺蝉的劳动成果。不知不觉,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旧社会的剥削者们,他们让农民做苦力,沉重的劳役压弯了百姓的脊梁,他们,竟如同这蚂蚁?不,在抢夺这件事上,蚂蚁虽不道义,却也勤劳,而这些地主们是可耻的。
令我真正胆战心惊却又敬佩的却是另一种动物——螳螂。它们外表温和,内心十分凶恶,在捕食时总会露出可怕的一面。雌螳螂与雄螳螂交配后会冷酷无情地的吃掉自己的丈夫。原本我只听过“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俗语,竟没想到动物世界里雄螳螂的命运如此悲惨。在阅读这一章时,我记得自己紧皱的眉头,又渐渐舒展。因为事情,出现转机了!原来,雌螳螂残忍行径的背后是雄螳螂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食物极其短缺,为了他的妻儿顺利活下去,雄螳螂是自愿牺牲的!这伟大的亲情令人敬畏!对了,还有象态橡栗象,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能活下去,他们精心挑选合适的橡栗,只要一点不符合,便弃之而去,另寻橡栗。这难道不是母亲的模样吗?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宁愿自己去遮风挡雨,也要让孩子享受彩虹,母爱甚远。象态橡栗象的细心挑捡,它对孩子的关怀照顾,丝毫不亚于人类的母亲,实在令人动容。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昆虫王国”里流连忘返的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小昆虫们。透过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神奇!
《昆虫记》读后感
七(8)班张卓桐
作家周作人曾评价说:《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之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达尔文以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述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在法布尔的笔下,荒石园不再是一座只有着断壁残垣的破旧园子,而是一座富有勃勃生机的昆虫之家。膜翅目昆虫在荒草间忙碌着,建设着。鸟类在这里安居乐业,此起彼伏的乐声装点着每一个角落。法布尔放任昆虫侵占,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些标志着昆虫们侵占成功的“堡垒”。昆虫不再仅限于科研展览室中冰冷的标本,而是变成在我们蹁迁的精灵。
砂泥蜂为了寻找猎物,用脚在土地中一点点地探索,搜寻,无论是光秃秃的碎石,还是杂草丛生的角落它都要搜个遍。烈日当空,热浪席卷着沙土,猎物一次又一次地被掠夺,耐心一点又一点地被消磨,而砂泥蜂却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法布尔送至嘴边的美味。当然功夫不会白费,砂泥蜂终是捕获了它满意的晚餐。“抓,扭,刺……”转眼的功夫,砂泥蜂便已利落地把猎物分尸,法布尔的记录将这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刻画得无比清晰。
在昆虫的自杀中,法布尔白蝎子放入火墙之中热浪袭在白蝎子身上,白蝎子左右躲闪着,突然又抽动起来身体伸得直直的,再往_后,仍一动不动,彻底僵直了。法布尔将看上去已经死亡的蝎子放到凉土地上,一段时间后,所谓的死者又复活了。白蝎了靠着自杀假死的方法成功拯救了自己的性命,这无不显示着昆虫过人的智慧。
在《昆虫记》中,我看列了学术报告中昆虫所没有的灵动。了解到昆虫的外形,习性、繁衍死亡等等。而我更体会到的。是法布尔对科学探究的执着对昆虫和自然的热爱,法布尔观察昆虫时的精益求精,以及一生的持之以恒,无不让我钦佩。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像法布尔一样有勇于探索的勇气。做事严谨的科学精神,且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为理想而奋斗.
《昆虫记》读后感
七(3班)关雅榕
提及昆虫,很多人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小时候也十分害怕昆虫,从不敢轻易靠近它们,但自从我读了《昆虫记》,便对它们有了新的认识。
《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不朽作品。它介绍了不同习性的昆虫和它们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可怕的蜘蛛…,这些小昆虫们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小生灵的美好。法布尔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写下了这本书,它是一部讴歌生命的诗篇,为人类了解昆虫作出了巨大贡献。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篇《红蚂蚁》。法布尔每次都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实验并观察红蚂蚁回巢。把路上洒上白石子、用水冲刷、有薄荷叶遮盖…,无论进行多少次实验,他从未伤害红蚂蚁,从未打破这一平衡。看到这里,我的思绪突然被什么拉扯了一下,想到我们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总是对这些小生命不屑一顾,甚至做出伤害它们的事情,心中便十分惭愧。读完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难道我们不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难道不应该学习法布尔,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吗?就昆虫而言,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命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珍爱每一个生命。
可是,对于昆虫,有的人不仅不加以保护,反而在残害生命。每当春暖花开时,我总会看到心痛的画面:几个孩子手里拿着透明的瓶子,瓶子里是几只蝴蝶,蝴蝶拼命地扑腾着翅膀,想飞出球笼,最后却因瓶内氧气不足而奄奄一息,孩子们的脸上流露出的却是无情的嘲笑,没有一丝同情与怜悯。当你看到秋夜空中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你是否也想将他收入囊中炫耀一下,以满足自己的私心呢?每当想到这一幕幕场景,心中便抑制不住那一点点愤慨。为什么纯真的孩童没有尊重生命的意识呢?为什么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心要去伤害这些美好的生命呢?
法布尔写下这本《昆虫记》就是用文字来让人们了解昆虫,从而也能保护它们,学会敬畏生命。作为青少年一代,我们有义务呼吁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再伤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美好生灵,为人类的未来留住更多的精彩和繁荣。
欢迎订阅
获取更多内容
曹中
七年级语文组
指导教师
郑瑞
制作人
杨治国
曹中阅读与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