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丁卫军
时间:年10月14日
地点:山东济南
活动:全国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研讨会
班级:济南市历城区鲍山学校八年级(7)(8)班
人性与虫性之间
——《昆虫记》导读课实录
师:好,孩子们,大声告诉我,来自于哪里?哪个学校?哪个班级?
生(七嘴八舌):济南市历城区鲍山学校八年级(7)班,八年级(8)班。
师:八年级(7)班,八年级(8)班,我们是混合部队。丁老师来自江苏南通,去过吗?
(生有说去过,有说没去过)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交流交流《昆虫记》,我们刚刚开始读的同学举手,还没读完。(生举手)已经读完的同学举手。(举手示意)读了一点点,一篇两篇的举手。(没有举手)
屏显: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请思考片刻: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和期待。
如果你已经读过了这本书,请思考片刻:你最想和别人分享什么(一两句话概括)。
师:不管读了多少,你把所读的收获概括一下和大家分享。你读了开头的,你对后面有什么猜想和期待,也可以说一说。大家思考片刻。
师:谁先来?非常好,(面对一女生)你第一个举手的。
生:我非常期待,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看到昆虫的习性以及它们的特点。
师:你已经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昆虫的习性以及它们的特点,你希望看到更多样的。(指一举手学生)你来说。
生:我希望能看到关于昆虫的更多有趣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是关于黄蜂的。作者曾经在他家里的花园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玻璃罩子罩在黄蜂的巢穴上,然后里面的黄蜂看到阳光,只知道不停往外撞,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危险;在外面工作的黄蜂,回巢穴的时候,(看到有罩子)知道从泥土里挖一个洞进去。
师:你从这里读到什么呢?黄蜂怎么样呢?
生:黄蜂在某些方面是有些愚笨的,但是它在筑巢方面又是非常聪明的。
师:非常好,很辩证。还有谁来说呢?(指一男生)你来说,你是第一个发言的男生。
生:读了这本书,我最想和别人分享的是螳螂。螳螂一个美丽优雅的动物,竟然是一个凶残的掠夺者,这使我非常意想不到。因为还没有读完(已经读了差不多一半了),所以后面我希望可以了解到更多自己以前没有了解过的昆虫。
师:它讲了一个昆虫的故事。《昆虫记》,也有人翻译为《昆虫的故事》。螳螂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你能说吗?你看着我在笑,你来说说看。
生:我看了几章,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是很枯燥。它运用了各种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各种昆虫。我觉得很有趣。
师:大多都是科学小品文,用生动的说明来展现昆虫的习性,特别好。还有谁想说的吗?这位男生,你想说,但是你很迟疑。来,大胆点,大声地告诉大家,你想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什么?
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确认一些科学道理。他的观察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室外。我想分享的是燕子的故事。燕子现在大多数在有人的屋檐下筑巢,但是在没有人的房子之前是如何筑巢的呢?法布尔通过自己的猜想以及实地观察,发现燕子在树上筑巢,然后得出结论:原来的燕子是不用依靠人类的。
师:他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法布尔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室外。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告诉大家的。燕子不是昆虫,是法布尔在讲昆虫的故事时写到的。(生点头)
师:同学们读了书,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最”(屏显:说“最”)。你可以说你最喜欢的,你也可以说昆虫的特点,比如最团结的等。我们可以商量商量,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这时候,读已经来不及了。把你读过的,说起来吧。
(生思考,小组内分享)
师:可以交流了吗?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手可以举得更高一点。我们这两个班啊,语文基础很好,你们大家在发言的时候都能说出一大段很完整的句子,非常好。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昆虫是萤火虫。因为萤火虫给人的感觉外表是非常的弱小的,然而萤火虫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它在捕食的时候,是用自己的毒针麻醉昆虫,然后捕食,方法还是挺残忍的。
师:你感觉是最不可思议的。非常好。还有吗?这个男学生很勇敢的举起了手。先前犹豫,现在举起了手。我看看其他人(环视学生),你来说。
生:我认为,蟹蛛是最伟大。因为它产下后代以后,就一直守在后代的旁边,一直等待,直到它死为止。
师:是谁?
生:蟹蛛。
师:很好,最伟大的蟹蛛。你来说。
生:我觉得最有责任感的是隧蜂,因为它在老了之后,还会为家族守住大门,抵抗侵略者的入侵。所以我觉得它是最有责任心的昆虫。
师:你用了总分总的方法来阐述,非常好。还有吗?(指一男生)你是最坚持不懈举手的。(全班笑)
生:我有一个最大的收获,并非从昆虫身上,而是从作者一种精神上。我读到《……蜣螂》这一章……
师:你读的这个昆虫就是我们口头上常说的什么东西啊?
生:屎壳郎。我发现作者仅是通过友人的一段材料,就完成了对屎壳郎的一个猜想与假设,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在我们日后的学习中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经过试验去佐证。
师:此处表示表示吧。(掌声响起)法布尔写了很多屎壳郎。(学生大笑)他不仅自己看,他看不到的,就请朋友去给他看。然后自己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验证。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读书,你也是最智慧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最狡猾的是狼蛛。因为法布尔模仿蜜蜂的时候,它没有出来,而是在洞口警惕着看着他。它从来不做违法的事情,它一攻击别人,必定是一击致它于死地。
师:最什么?(最狡猾的。)他认为是最狡猾的。还有吗?(对一学生)你是第二次举手的。
生:我觉得蚂蚁是最团结的。因为当有人从蚂蚁的窝边放火的时候,蚂蚁就会抱成一团,大蚂蚁围住小蚂蚁,滚过这个火圈,外面的大蚂蚁都被烧的“啪啪”响,冒出一些烟来,最终保住了里面小蚂蚁。
师:蚂蚁运食物的时候,(非常有力量的)团结一致。在什么地方还读到蚂蚁?(生沉默,说不出)
师:有没有人读到《蝉和蚂蚁》?这个《昆虫记》的版本太多了,你猜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收集了多少种版本吗?大概30多种。(学生惊讶)我到了你们这里一看,又多了十多种。所以,我们有的篇章在有的选本里是没有的。还有在《蝉》里读到了蚂蚁,还有在读到《田野里的蟋蟀》的时候,也有蚂蚁。蚂蚁是最团结的,而在这两部分,蚂蚁是最强盗的。(一生认同:对)。你来说,看来你读得比较透。
生:我没读完,只看过《蝉》的简介。上面说蚂蚁去抢夺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食物,将它抢走,据为己有。而且我在读第三章《蜜蜂猫红蚂蚁》时,发现红蚂蚁会抢黑蚂蚁的儿女,让它们作为自己的奴隶,这是非常不人道的。(全班大笑)
师:这是最强盗的行为。那个法布尔说:“这该死的恶虫。”(面对一男生),你有另外的发现吗?
生:蚂蚁好像只有一个蚁后是负责繁衍后代的,剩下的蚂蚁都是工作到死。
师:你发现它这个种群分工最特别。大胆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觉得很重要。对与不对,听别人评说,养成这个习惯。还有谁想说的?(面对一直坚持举手的男生),你还想说?
生:我想分享一下蝉这个故事。
师:最什么?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生:蝉是一个让人误会很深的昆虫。
师:哦,最冤枉的。
生:因为法布尔在这篇文章里说过,人们以为蝉是为饥饿所驱,只会跑到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但其实不是这样。当蝉在吃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食物的时候,反而蚂蚁会过来抢夺。就是一种让人误会很深的昆虫。
师:很不错。我们教材中就选了《蝉》,你看作者是怎样热烈地歌颂赞美它的。我读一读。
师(深情诵读):“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被冤枉的昆虫。
生:我认为最聪明的是被管虫。它在出生的时候,采集各种树枝里面的材料,自己做一身衣服。冬天的时候,别的虫子躲起来,它靠它的那身衣服爬到各处。
师:你认为它是最聪明的。最智慧的,比如说蜘蛛,聪不聪明呢?它织网的技法(它守株待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些昆虫的呢?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上的语段,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批注。因为版本不同,我选择的是市面上最多的翻译者陈筱卿的译本。如果你手头也是陈筱卿的译本,你可以翻到《螳螂》。
屏显:
螳螂在休息时,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一旦猎物突然出现,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祷姿态。捕捉器的那三段长构件突地伸展开去,末端伸到最远处,抓住猎物后便收回来,把猎物送到两把钢锯之间。老虎钳宛如手臂内弯似的,夹紧猎物,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蝗虫、蚱蜢或其他更厉害的昆虫,一旦夹在那四排尖齿交错之中,便小命呜呼了。无论它如何拼命挣扎,又扭又蹬,螳螂那可怕的凶器是死咬住不放。
师:我们已经初二了,教材里的自读课文教给我们很多批注的方法。我们做批注,你可以概括内容,可以赏析句段,也可以提出你的疑问……好不好?我们批注起来。可以集中在你的书中批注,也可以边读边在纸上批注。
(学生做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人人都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自己批注的角度,你是概括内容,还是说出读书感受,还是从写法、语言。
师:好,自己把自己的批注读一读,看看语言通顺吗?(生轻声自读、修改)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说?我还是喜欢看到高高举起的手。你看这个男生,最美的风景就是你们举起的手。我们女生呢?这个男生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
生:从这个片段当中,我了解到螳螂是极具伪装性的。它在休息的时候,它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弱者,不伤害别人的样子。当猎物靠近的时候,它会猛然发动袭击。
师: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说的。你把你写的读一读。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螳螂的捕捉器比喻成钢锯,还有老虎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螳螂捕猎时的强大。
师:捕食时很有力度。继续!
生:作者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螳螂的伪装习性和特点。
师:具体说哪些动作。
生: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
师:折、举,是吧。还有吗?这位女生第一次举手。
生: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我想说一下比喻。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螳螂看似优雅的背后是凶残。它的捕捉器虽然是折叠收起的,然而在猎物靠近时,会突然扑住猎物,使猎物一命呜呼。这段文字表达了螳螂的凶残以及作者观察的仔细。
师: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来说的。还有吗?(面对一直坚持举手的男生),给这位女生先说,好不好?
生:这一段作者欲抑先扬。因为作者先说螳螂喜欢祈祷,然后又写出了螳螂非常凶残的捕食,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写出了螳螂的狡诈多端。
师:先扬后抑,也可以。螳螂,人们称它为“圣女”,修女的形象,没想到它那么残忍。好,请坐。
生:我和她看到的句子是一样的,就是前两句。首先作者写了“它把捕捉器折起来,举于胸前,看上去并不伤害别人,一副在祈祷的昆虫的架势。但是……”这里一个“但是”,一下子就把气氛转折了起来,一针见血的戳穿了螳螂的伪装,把它圣女一样的伪君子的外衣扯了下来,彰显出了一个像曹操一样狡猾、奸诈、残暴的奸雄形象。
师:你很会读书啊!但是曹操,你对他有误解。(会场教师笑了起来)
生:其实我也很喜欢曹操。“但是”又对前边进行了补充,形成了对比,写出了螳螂不仅是残暴的动物,而且还是一个狡诈聪明的动物。
师:你很会读书,有两点:一是抓关键词,第二能够读出前后文的关系,形成对比,非常好。你来说,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细节描写,十分细致地写出了螳螂捕食时的过程。突出了螳螂的残忍狡猾,以及捕食的特点。
师:细节,文章中有吗?
(生读)
师:这几句用了细节描写,还有不同角度吗?
生:我觉得作者用了侧面描写,在最后一句中。
师:把这一句完整的读好。
生:读“无论它如何拼命挣扎,又扭又蹬,螳螂那可怕的凶器是死咬不放。”
师:读得太平淡了,能抓住关键词,有节奏、有轻重音、有缓急地读出来最好。
(生再读)
师:比刚才好多了。来,你说。
生:它写出了螳螂捕捉昆虫的无奈和挣扎,侧面写出了螳螂的凶狠。
师:哪个同学能把这句话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先自己读读看。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有感情齐读)
师:所以,有人说这本书既具有生物学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的美感。其实,这是螳螂的一个捕食,它的一个生活习性。作者拟人,把它当成人来写。
屏显:(螳螂图片)
师:螳螂像不像一个修女,穿着长袍,漂亮的绿色。作者是怎么来说明它的这个身体的呢?
屏显:
它整个身躯一副安详状,同极其准确地誉之为杀人机器的前爪相比起来,反差极大。它的腰肢异常地长而有力,其功用就是向前伸出狼夹子,不是坐等送死鬼,而是去捕捉猎物。捕捉器稍有点装饰,颇为漂亮。腰肢内侧饰有一个美丽的黑圆点,中心有白斑,圆点周围有几排细珍珠点作为陪衬。
它的大腿更加长,宛如扁平的纺锤,前半段内侧有两行尖利的齿刺。里面一行有十二颗长短相间的齿刺,长的黑色,短的绿色。这种长短齿刺相间增加了啮合点,使利器更加锋利有效。外面的一行简单得多,只有四颗齿刺。两行齿刺末端有三颗最长的。总之,大腿是一把双排平行刃口的钢锯,其间隔着一条细槽,小腿屈起可放人其间。
小腿与大腿有关节相连,伸屈非常灵活,它也是一把双排刃口钢锯,齿刺比大腿上的钢锯短些,但数量更多更密。末端有一硬钩,其尖利可与最好的钢针相媲美,钩下有一小槽,槽两侧是双刃弯刀或修枝剪。
师:你看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说明昆虫的。它整个身躯一副安详状……它的大腿更加长……总之……总分总的说明,“小腿与大腿有关节相连,伸屈非常灵活”。你看,作者对螳螂身躯的介绍,让我们看到螳螂捕食有它的什么?(先天优势),非常细致。
屏显:(螳螂图片)
啊,天真幼稚的好心的人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它的种种祈祷似的神态掩藏着多少残忍习性;那两只祈求的肩膀是可怕的劫持工具。
师:一起来读,“啊,天真幼稚的好心的人们……”一二,起。
(生齐读)
师:被它迷惑了,是吧。
屏显:
我终于发现是怎么个情况了。萤火虫稍微探了探捕猎对象。蜗牛通常是全身藏于壳内,只有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点在壳的外面。萤火虫见状,便立刻打开它那极其简单、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工具。这是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这就是它的工具。它用它的这种外科手术器械不停地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其动作不像是在施以手术,而像是在与猎物亲吻。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它像是在与蜗牛“拉钩”。它在“拉钩”时,有条不紊,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每拉一次,都要稍事休息,似乎是在观察“拉钩”的效果如何。它“拉钩”的次数并不多,顶多五六次,就足以把猎物给制服,使之动弹不得。然后,它就要动嘴进食了,它很可能也是要用弯钩去啄,因为我几次都未观察清楚,所以对这一点我也说不太准。总之,萤火虫在施行麻醉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不用问,它利用带细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
师:这写的是谁啊?
生:萤火虫。
师:我们自己在下面,可以看大屏幕,自己读起来。再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通过动作描写,用准确的动词写出这昆虫捕食的动作,进行细节性的刻画。又是通过怎样的拟人的修辞来增强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放声读文字)
师:我们把最后一句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你看“动作麻利,立竿见影,快如闪电”四字短语,文学的手法,朗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有趣。读的时候,笔要拿在手上进行圈画。真正的阅读,要进入文字里去。
屏显:(萤火虫图片)
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为了表达生活的欢乐,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
师(感情诵读):“这个人见人爱的小东西,为了表达生活的欢乐,竟然在屁股上面挂了一只小小的灯笼。”(会场赞叹声响起)
师:你看作者,“小东西”“小小的灯笼”这就是萤火虫给我们最初的印象。这个小东西为了生存,它有特殊的麻醉术。所以人们常常被蒙蔽了。法布尔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昆虫的秘密。这个有趣啊。
屏显:
师:鲁迅说:“大著作《昆虫记》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是不是很有趣,那么你从螳螂和萤火虫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教益呢,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对一男生),不让你说,你是话霸(学生笑)来,机会给她。不对,你是这边(7班)的话霸。机会给别人。一次没有举手的大胆点。好,这位女生来。
生:因为法布尔的家庭其实是比较贫困的,他在上大学之后,一直打工。后来又自己去自学。法布尔的《昆虫记》并没有在实验室解剖,而是观察生活中的习性,非常细致。告诉我们只要水滴石穿,要有恒心,不要灰心。
师:你说了这么长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你对法布尔的了解也比较细。丁老师问的是,你从螳螂和萤火虫身上得到了怎样的有益的启示?
生: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师:她果真做了很好的思考。还有谁补充?
生: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我认为这应该是相反的。应该是“眼见为虚”。比如说螳螂,萤火虫,它们外表看起来非常懦弱,实际上本质是比较凶残的。
师:你也很会思考。这个男生,我太喜欢你了,你来说。
生:我觉得,它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只借着一个人的外表和他在人前所做的行为去判断人的本性,可能很多大慈善家其实也是有做过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会场哗然,掌声雷动)
师:你看到了社会更美好的东西,不能因为这个过度揣测好人坏人,要看到更多的美好。你这种怀疑精神是可贵的。我一开始见你,你那懵懵懂懂的模样。其实我也看出你了,你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学生笑)谁来补充?
生:我觉得往往外表美丽的动物是最危险的。
师:你是从动物的角度来讲的,美丽不是我的错。(学生笑)我们看问题要辩证。
生:我们不管是对人还是对昆虫都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学生笑)通过螳螂和萤火虫就能看出来,这两个昆虫都是人类最了解的动物,它的习性是别人不知道的。
师:你后面说的特别好,前面怀疑一切都是险恶,也不公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一个人外出,一个人乘车,必要的防范还是需要的。但是也不需要怀疑一切,我们这个世界,美好还是更多一些,还是好人多。
师:有一篇文章是一定要介绍的。(屏显:法布尔钟情的宝地——荒石园)我们有的版本上没有选。我觉得法布尔能够成就这一本经典,很多的秘密在这篇文章里写了。我们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读一读,好不好?我可以浏览,可以跳读,可以速读,我们不妨放声的读出来。
屏显:《荒石园》略
(师生串读,多种形式朗读——荒石园的文字)
PPT补充法布尔的简介
师:同学们,我们来综合你们读过的篇章,以及我们刚才读到的荒石园,你们来说说看,法布尔为什么能够成就这本经典的《昆虫记》?说出自己发现。
生:我发现法布尔并不是像其他探究昆虫的生物学家一样,对昆虫进行解剖的。这本书就是通过昆虫的各种习性,运用了比喻拟人各种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感觉特别有趣,然后就有更多的读者,成就了这本《昆虫记》。
师:其中的根源还是我们读到的这本书,书背后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发现了法布尔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不停的探究这些昆虫朋友们。
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执着的科学精神。还有吗?这个女生是第一次举手,是吧?
生:我觉得法布尔和那些别的科学家探究方式是不一样的,他是最大限度的放大大自然可以给他的这些条件,而不是把它全部搬到实验室里的。
师:这里边看出什么?
生:他对昆虫的喜爱。
师:对昆虫的爱,对大自然的一种爱。你来说。
生:法布尔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探究昆虫的时候遭到很许多人的不支持,但是法布尔依然没有放弃探究昆虫,依然持之以恒,所以才完成这本著作。
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你没有举手,你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他比较注重实践,他得出来的所有结论都是通过自己的一遍遍的尝试,不断的观察,才得出来的。实验很有可能一次不成功,但是他会坚持做两次,做三次,直到做成功,然后才得出来的结论。这本书非常的严谨,也很科学。
师:这种执着的科学精神让这本书充满科学性。其他人呢?后面的男生。
生:我认为法布尔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正如文中所说的,其他人都是在酷刑室和碎尸间里干活,而他是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这是因为他深知,昆虫与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在适应的环境中去研究这些昆虫,才会得出最真实、最能体现它们本能的方式,所以法布尔会成功。
师:这是一点,你还看出法布尔对昆虫什么情感?
生:对昆虫是无比喜爱的。
师:其实,昆虫在法布尔眼里,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把昆虫当成人来看的。
生:我觉得法布尔的这本书是想方设法的让人类拥抱大自然,让昆虫能够与人类美好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在这本书里,他称昆虫为亲爱的朋友们,说出昆虫是人类的一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他在看虫子,用人的眼睛看虫,发现了虫性跟人性二者是互通的。(板书:人性虫性)
生:刚才我看到了法布尔开始就说他已经体会了世态的炎凉,而且他是一个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的人。他在不断与命运做着斗争,他并不放弃。体现他对昆虫的热爱以及他的坚持不懈。
师:其实他把自己的生存状态与虫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了。(生笑)
生:其他科学家研究的是虫子的身体,但是法布尔研究的是虫子的灵魂。虽然过程研究得十分漫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好像《昆虫记》的著书有三十年。(-),但是对于灵魂的研究,比对于身体的研究更引人入胜,更受人欢迎。
师:你的发言越来越深刻了,身体跟灵魂。(男生话霸:终于该我了)
生:法布尔成就这本书,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角度。他并没有像学究书充满学究气的去介绍昆虫的门、纲、属、种,而是以自己的角度去写昆虫本无异于人,但是他以自己的角度轻松欢快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一个和人类的世界一样复杂,一样有关系的虫类世界。而且他自己也饱受世态炎凉,这就印证了用昆虫的世界去影射人类的世界。就像鲁迅一样去启发民智,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看待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师:我不跟你们玩了。(会场掌声热烈)刚才他一言以蔽之。我们来归纳一下。
屏显:
对生存的清醒认识;
对生活的深厚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
师:正是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他笔下的昆虫才有了人的特质和光辉。
屏显:
巴金: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鲁迅:在昆虫身上倾注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价值观点等等,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师:巴金说:“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其实,法国著名剧作家罗丹思说这个法布尔是“用美术家的眼睛看,哲学家的脑子在思考,文学家的笔在抒发和感受。”
师:鲁迅先生也这样说:“在昆虫身上倾注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用虫性反观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价值观点等等,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那么,读了这本书之后,作为一本生物学著作,它首先是生物学,然后才是文学著作;就像我们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像我们的《水经注》,它首先是一部地理著作,然后才有它的文学价值。
师:那么,这是一部生物学著作,但是它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之美。(板书:科学文学)有没有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呢?人们对于法布尔的质疑有没有道理呢?这个我们课后去思考。
屏显:
现在中国屡经介绍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尔,也颇有这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是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和坏虫,却是多余的。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尔有微词,实业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师:鲁迅先生曾经就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思考,所以他说:“大著作《昆虫记》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这个“也”字在这里是有道理的。鲁迅先生认为的缺点是不是合理?我们要不要去做进一步的思考?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作业。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名师公开课|黄厚江:“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及评点
名师公开课|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郑桂华:具备一点读者意识
名师公开课|肖家芸《猫》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丁卫军《背影》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贾铖虎《祝福》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任海林《小狗包弟》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袁爱国:“我的年度汉字”
名师公开课|张和忠:“学写哲理小诗”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齐艳:“精彩,其实很简单”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张华《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黄厚江“带着美好的感受去想象”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金戈:“童话续写”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向浩:《小石潭记》教学实录及点评
名师公开课|王佑军:“用对举写作文”教学实录和评点
名师公开课|袁源:我有一只棒棒糖
名师公开课|余映潮《大雁归来》教学实录
名师公开课|秦梦:《琵琶行》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丁卫军:考场作文如何审题
名师公开课|丁卫军:《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任俊威: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字
作文公开课|“以声塑人,声入人心”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任海林:《背影》教学实录
“小书屋”最近上新有三种配套统编教材的系列,一种是百余位名师参编的“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另一种是配套单元作文教学的“读课文学写作”,还是一种是“名著阅读周计划”,欢迎老师们选购!
书
屋
点击中间区域的小程序码,可以直接进入“水先生的小书屋”,如有特殊需要,可直接联系“水先生的小书屋”店长小香,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