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茶馆》是一部极为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说尽了中国人的近代悲苦。
裕泰茶馆老裕泰茶馆坐落于北京四九城,不仅是众茶客卖茶和烂肉面的歇脚处。还是那个时代,整个北京城,乃至全中国的缩影。
开场有茶客聊天:
那怕什么的?该说的我就得说,县太爷怎么着?照样让人吊在树上给活活的抽死了?
这事闹的!这是哪的事儿。
江西。
有这事?谁敢欺负县太爷啊?
谁敢?洋人!
短短的几句对话,直接铺开了时代背景。
晚清那个年代,列强环伺,连条洋狗都能跑到华夏土地来吃人。
一方父母官本不是百姓能惹得起的,反倒被洋人吊在树上打死了。
这打死的不只是一条人命,而是敲在清廷脑袋上的耻辱棒子。
老裕泰茶馆中有三个关键人物。
1、茶馆老板——安分守己的王利发。
电影版《茶馆》于是之饰演的王利发2、爱谈国事的常四爷。
电影版《茶馆》郑榕饰演的常四爷3、主张实业兴国的秦二爷。
电影版《茶馆》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跟老裕泰茶馆的寓意类似,三人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意义非凡,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的三种人群。
王利发代表安分守己的顺民,他们没有力量和魄力,像羊群一样默默育肥。尽管他精明干练,说尽了好话,也仍然是砖缝里的蚂蚁,稍微放肆一下就得被人踩死。
终日畏缩在茶馆里,胆战心惊地看着外面的风雨,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从本质上,他比沦落到卖儿卖女的老汉和乡妇,实在是强不到哪去。
最终落得个什么结果?被各种恶势力生生逼死了。
可谓时不与我,逆来顺受。
常四爷是个旗人,却人代表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义士,他们有相当的武力,不是个怕事的。哪怕有一丝的机会,肯定要为国抛头颅洒热血。
奈何迫于局势——朝廷昏庸,报国无门,只能将一腔热血融入在冷却的茶水里。
后来因为说了一句‘大清要完’,就被抓去下了一年大狱。出来后就参加了义和团,结果又怎么样呢?没死在战场上,却沦到街头卖菜。
在最后一幕里,常四爷从包袱里拿出花生仁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热血贲张的汉子。说出了一句窝心的话:我爱咱们的国,可谁爱我啊?
可谓时不与我,可悲可叹。
秦二爷是财主,实干派,乐观派,也有充足的财力和智慧施展抱负。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如果他生在工业时代,必然会有一番作为。甚至能成为左右政局的关键人物。
只可惜,他生在了奄奄一息的清政府,被统治者和列强的大手掐住了命脉。看似自由的小鸟,实际上,只是生活在一个比顺民们稍微大一点的笼子里。
最终一腔热情置办的工厂被没收,机器也都当废品给给卖了。到七十岁多岁才醒悟改过来,曾经的满腔抱负终归换来一句绝望的话:人要是有钱就得吃喝玩乐,胡作非为。
可谓时不与我,可歌可泣。
自始至终,这三种人都无法突破环境上的桎梏,虽说来自不同的阶级,但悲苦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到头来,他们的人生——挣扎只是一场程序式的演绎。
然而,纵观茶馆里的各种人物,大多都是同样的命运。
再说两个典型的人物:松二爷和庞总管。
电影版《茶馆》黄宗洛饰演的松二爷松二爷是我最不想提及的一个人物。
可悲到了极致。
晚清旗人的代表人物,提笼架鸟的功夫当仁不让。整天跟常四爷混在一起,说是亲兄弟也不为过。但在常四爷被两个侦缉带走的时候,连个屁都不敢放。
偏偏这种胆小懦弱的人,反倒爱起了面子。宁可饿着也不出去营生,最终活活被饿死了。这倒是一点都不奇怪。
电影版《茶馆》童超饰演的庞太监要说茶馆里的权力顶层,要数那个媚上欺下的庞总管。耄耋之年,却还想着娶个年轻的老婆。
他言辞凿凿,谁敢该祖宗的规矩,就杀谁的头。结果杀得都是什么人?杀的是常四爷那种爱国义士。
清政府在自掘坟墓,而他这种奴才连动手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一边看着,还得向主子赔笑。
他又口口声声说,大清国好着呢!心里边何尝不会打鼓?
连常四爷都能看得出大清国风雨飘摇,何况是得宠的大太监?
娶年轻老婆的举动,实则是在享受最后的权利狂欢。
如果大清国完了,谁还会惦记一个无根的太监呢?他只想快点娶老婆抱个儿子,死后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
谁曾想,大清亡了之后,没了权柄,庞总管被他的子侄抢了财产,死得比平民还要凄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若光朽,皮亦无生。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时代造就的悲剧,在《茶馆》里活生生的重现。希望我们的时代会越来越好,将一切遗毒尘封在历史的档案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