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课堂”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事物内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引《矛盾论》),说明事物发展发展的本质还是要从自身去找原因。而其他外部的原因引起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则是第二位的,是起促进或者抑制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时候,就需要从这两方面去考虑,内因和外因,但主要矛盾还是要从自身内部去分析。这样理解对吗?
这个问题在求是课堂以前讨论过。今天再整理一下。
上述问题,归纳一句话:是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
一宁:
将内因机械地归为主要矛盾,是蒋介石的哲学。
有时内因是主要矛盾,有时外因是主要矛盾。为什么呢?
须先弄清一些概念和原理
#本文首发公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1.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哲学小词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条包括以下引述的哲学小词典的若干论述,其实基本都整理自毛主席《矛盾论》)
2.再解释以下毛主席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
2.1什么是变化的根据?变化的条件?
根据,就是内部的构成;条件,就是外部的联系。
用毛主席的比喻,鸡蛋是孵出小鸡的根据,适当的温度则是它的条件,没有一定温度鸡蛋便孵不出小鸡;但一定温度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来,因为石头没有孵出小鸡的根据。
根据,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条件,是指同这一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的其他事物。——《哲学小词典》
2.2什么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用求是课堂元老级同学Epiphany的解释:
所有外因对于内因的变化,最终都要通过作用于事物自身内部结构来改变或者说促使内部状态发生变化,使事物自己运动、自己变化。
外因总是通过增强事物内部矛盾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哲学小词典》)
比如,说政治决定文化(姑且认为这句话没问题吧),是政治通过影响文化的创作者、文化政策、文化心理等(文化的内因构成),进而对文化的整体性质和面貌产生影响。
再如,这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教育孩子很有启示的。只有孩子自己真正对学习产生热情和动力了,说教才可能起作用。
其他方面的教育亦如此。禅宗:借来的火,点不亮自己的心灵。
3.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毛主席说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但是这能说明内因是主要矛盾吗?
不能。因为主要矛盾和毛主席说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原因不是一个概念。
主要矛盾,通俗来讲,就是不解决它,事物就不能发展;其他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即使解决了,对整体也无济于事;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
比如,事业、爱情全面开花,此时身体坏掉了,这个时候弄好身体就是主要矛盾。如果人死了,钱没花了,媳妇成别人的了,这就是当时没抓住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就是,在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就是处于从属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哲学小词典》
4.在某些条件、某个阶段,一个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有时是外因。
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鸡蛋要在适宜的温度孵化小鸡。现在温度就差2度,那么如何提高这点温度,就是此时老母鸡面临的主要矛盾。
还比如,三体小说中,高维度生物对低维度生物的轻蔑:“毁灭你,与你无关”。在强大的外因面前,内因无所谓了。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没错。但有时候外因可能成为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蚂蚁是死是活,不取决于它的斗志,而取决于你的心情。还有,大国对小国的操控,往往决定小国的兴衰。
5.将内因和外因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别对应,是蒋介石的哲学信条
上初中历史课有一个困惑。
日寇来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没问题吧?
可是"攘外必先安内"似乎也有道理呀!
"攘外必先安内",并不是蒋介石发明的。
西汉时期,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内",引起当时朝廷的激烈争论,大多数人都不同意或认为时机还未到,以窦婴为首的认为当时应一致对外,对付匈奴。晁错最终说服汉景帝最后选择继续和匈奴和亲,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和守边备塞以及削藩上。
北宋时,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明确提出"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日矛盾急速上升。特别是年日本策划华北事变,民族危亡空前加深。年12月9日,我党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政策。
#本文首发公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6.是对外抗敌(外因)是主要矛盾,还是内战互争(内因)是主要矛盾?
这要看具体情况。
我们看毛主席是如何分析的:
当着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除开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和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级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年的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
继续: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之下,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种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派压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中国的辛亥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都有这种情形。还有半殖民地国家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例如在中国的军阀战争,也属于这一类。
见到么?如果外因激化了,则外因是主要矛盾,如果外因温和而内因激化了,则内因是主要矛盾。
这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会依情况发生转化。
再看毛主席的进一步解释: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回到“攘外必先安内”。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正确?
当外部矛盾没有激化,外部威胁形势存在但不严重,“攘外必先安内”无疑是正确的;
当外部矛盾激化,甚至对内部产生颠覆作用的威胁时,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无疑是蠢蛋。
8.一句话结尾。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万年不动摇。
#本文首发公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