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研究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关于促进娄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为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娄底市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市工信局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研、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娄底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娄底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实施中小微企业精准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深化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中小企业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末,娄底市共有企业5.43万家(不含个体工商户),其中,中小企业2.3万家,占比42.36%;据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年10月末,企业在职参保人员43.78万人,其中,中小企业在职参保人员43.08万人,占比98.40%。

01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

-年,娄底市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14.80%;截至年12月末,娄底市规上企业在库数家,其中,中小企业家、微型企业家,中小企业占比80.18%。年娄底市企业纳税.2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纳税54.98亿元,占比43.22%,-年纳税年均增长率17.15%。

0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

从产业结构分布看,呈现出一产平稳增长、二产支撑增强、三产加速扩张的良好态势。从区域布局看,国家级娄底经开区中小企业领先发展,娄底高新区中小企业加快布局,娄星工业集中区、万宝新区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从产业集群看,按照“一轴一核四极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娄底经开区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新化电陶及文印、双峰农机、涟源机械制造及生物医药等为代表打造1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集聚上千户规上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03

培育计划初见成效,企业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娄底市各级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快技术升级,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年始实施《湖南省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以来,娄底市已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小巨人企业60家,其中,省级小巨人企业数量-年年均增长率62.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截至年12月末,娄底市获省科技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年年均增长率38.52%。一批小巨人成长型企业已成长为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三泰新材料、美程电陶等已成为我省大企业。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打造了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知名企业及品牌,如湖南精飞智能科技、湖南五江高科新材等。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研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融资体制、成本结构、资源要素、市场竞争、营商环境等多个痛点。

01

融资渠道狭窄

这是最突出的问题。能贷到款的企业占比低,据人民银行年年末贷款余额数据显示,娄底市大型企业贷款余额.8亿元,贷款企业户数32家,户均贷款5.68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亿元,贷款企业户数1家,贷款户数仅占中小微企业总户数3.36%,户均贷款仅0.29亿元。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资等措施,申办银行贷款、申请政府扶持资金难度很大,大多数中小企业都认为利用信用担保贷款很难。尽管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但大多数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复杂,直接获利低微,信贷风险过大,普遍存在惜贷现象。此外,不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企业的信誉度整体较差,可供抵押的资产很少,缺乏通过银行融资的基本条件,加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融资。

02

经营管理能力普遍不高

调研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决策管理,靠企业管理者少数人甚至个人决策的居多,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在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如新化长江电子陶瓷是一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但由于缺乏现代化企业运营模式,管理水平不高、市场拓展乏力,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壮大。

03

发展的内动力不足

娄底市中小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集群优势不强,缺乏有较大影响力且在同行业占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娄底市高新技术企业与全省各市州对比来看,-年年均增长率38.52%排名第8位,但总量家排名第12位,仅排在湘西州、张家界市前。多数企业产品雷同,研发投入低,自主创新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新化电子陶瓷业,多以加工型订单为主,门槛低、技术难度不大,利润率低,企业缺乏科研投入,对产品的前瞻性创新研发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关联度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力度不够,比如由于营销机制问题,市内部分钢材产业链下游企业需到长沙采购华菱涟钢产品,本地储能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三一重工的采购目录等,没有真正形成有序分工、紧密合作的顺畅链条和集聚效应。

04

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服务平台的功能须进一步拓展。市场环境不够规范,无序竞争现象比较普遍,拖欠货款、“三角债”等现象比较严重,对企业正常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和建议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娄底市经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形势下,娄底市中小企业发展应以鼓励、扶持、引导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在坚定不移招大引强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实施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成长工程,既要让更多“顶天立地”大项目落地生根,也要让“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01

营造人才至上的用人环境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是要实施“育人”策略。育人是一个分类分层的系统工程,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以娄底市建设产教融合城市为契机,推进娄底市中小企业优势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比如,经开区钢铁新材、双峰县农业机械、新化县先进陶瓷等产业,由人社部门牵线搭桥,与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楚怡工业职院等学校分层级开展校企定向合作办学,有条件的校企可将高技术生产线搬进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保障人力资源的长效供给。

二是要实施“抢人”策略。实施“娄工返娄”行动,利用驻京、驻广、驻长等办事处加强招工宣传引导,深挖沿海等先进地区制造业工人返乡,支持返乡工人创业就业,缓解技能型人才不足;探索企业开展“共享用工”模式,对于同业加工型企业,缺工的企业和一些订单空缺企业之间实行“共享用工”,通过用工余缺调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借鉴长沙等先进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设立娄底“人才库”,树立科学人才观,营造尊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人文对人才的吸引力,吸引长株潭地区技术创新、现代化管理等人才。条件允许时,可借鉴武汉、韶关等市的做法,对落户娄底的大学本科以上的各类人才给予直接货币补贴。

三是要实施“留人”策略。由人社部门牵头,制定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建立精细化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分层分类为中小企业人才提供居留落户、租购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项目孵化、职称评聘等高效便捷服务;园区要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服务。企业要改善生产环境,落实职工的社会保障,提高职工的待遇,构建企业文化,丰富职工精神生活。

02

营造多元健康的融资环境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性问题。

第一,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通过开办个人创业贷款、不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探索一条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短期融资券、集合贷款、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法,逐步扩大规模。

第二,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对现有重点担保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注入,促进其担保能力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相适应。同时努力促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壮大和发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鼓励担保机构的多样化。鼓励中小企业互保、联保等机制建立和发展,多个中小企业可通过共同出资联合起来,组建互助担保机构,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第三,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有效方式。一是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相关政策。比如,建立包括民间借贷渠道、金额、利率等指标的调查监测制度;加强对灰色的、半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研究分析、规范和引导,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二是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中小企业作为信贷业务的重点,并将其纳入内部考核。三是通过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民间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要加强政府的帮扶力度。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登陆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上市培训、辅导,对上市、挂牌等产生的相关费用给予补助,对上市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相关部门牵头每年定期举行中小企业政、银、企洽谈会,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初创期、科技型、高成长中小企业。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分行业建设各类中小微企业孵化园,降低中小微企业前期准入门槛、运行成本。

03

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按照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公益服务、规范运作的思路,以工信部门现有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基础,大力拓展服务功能,建立起较完备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工信、农业农村、商粮等部门分管的中小企业全部纳入服务体系。侧重对整个服务体系的指导、规范、监督和管理,而不主张直接面对中小企业开展服务。

1.产业布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从原来的分散布局向产业园区相对集中,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由职能部门牵线搭桥,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与小巨人企业、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发展。比如,要倡导华菱涟钢、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本地中小企业的配套产品,或向本地中小企业优价直供产品;每年重点选择-家企业,实行市、县两级领导和部门“一对一”帮扶制度,全程跟踪服务。

2.创新创造方面。发挥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娄底市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建立娄底级小巨人政策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

3.政务服务方面。在简化审批内容上,只要符合娄底市产业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推行备案制;在优化服务流程上,整合资源,实现部门之间涉企信息共享,涉及大量前置审批事项的推行“告知承诺制”,在不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双方诚信的关系;在方便企业办事上,推行“全程代理制”,实现更为高效快捷的服务。要借助国家实施企业减负尤其是中小企业减负的有利契机,严格控制涉企检查,下决心整治企业不合理负担。

4.惠企政策方面。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中小企业第一时间知晓政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公平精准帮扶;要确保优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政策的支持要有持续性,并及时兑现到位,市本级与县级中小企业享有同等政策待遇;由工信局牵头,对娄底市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把规下企业、科技型企业纳入梯度培养范围。

作者:夏红梅谢钢金伍建飞杜志东

(作者单位:娄底市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月刊《研究与决策》年第7期

●关于湖南探索发展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的调查与建议●不夜天心耀星城●坚守安全底线巩固政务媒体主阵地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fz/536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