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新解

真相是时间的孩子,它从来就不是权威或写屎人的孩子。

一、两点疑问

我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对于戊戌政变故事脉络简单勾勒一下,应该是这样的:

当时的清廷上上下下分成两种势力,第一种势力是维新派的志士们,他们围绕在光绪皇帝周围,要把大清国向世界主流国家里去带,坚持各种锐意的改革和革新,这叫帝党。

而另外一帮是顽固派和保守派,他们围绕在慈禧太后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叫后党。这个后党心里就不爽,用非常阴暗的心理看着这一场改革。他们发动阴谋,要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天津检阅新军的时候把光绪皇帝废掉。

这帮维新志士非常地担心皇帝、改革和大清国的命运。他们就制定了一个“围园杀后”的政变计划,想把慈禧太后所住的颐和园围住,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杀掉或监禁,以确保光绪皇帝的权威。很可惜他们信任错了一个叫袁世凯的人。袁世凯一边假模假样地答应配合他们的计划,一边又向后党告密。结果慈禧太后从颐和园饿虎扑食回到宫里,把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与此同时抓捕了维新志士,几天后把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处斩,导致整个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然后清廷把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部都废掉了。

以上是正统历史书籍记载的,我们小时候考试时背过的,历史书就是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的。

但是,我说但是啊,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社会经验也有了一点,加上看的史书越来越多,我却不禁要提出两大疑问:

1、当时的政局真的旗帜鲜明的分成帝党和后党两拨尖锐对立的势力吗?

为什么会有此疑问?那是基于生活伦理常识。

这就不得不说说慈溪和光绪帝的关系。

光绪皇帝十八岁成人是在年,可是年慈禧就提出过不想干了,要把权力交给光绪。当时光绪皇帝周边的所有人都很紧张。他们紧张也有道理,大清国此时已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能把控的,而且光绪皇帝当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政治禀赋也不像是一个有雄武之气的明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都哭天抢地要挽留慈禧说:你不能撤帘,你就算撤帘,你也得再训政几年,要保证大清这艘航船继续往前走。

慈禧呢,所有人劝都不听,她是铁了心要撤帘归政,回颐和园养老去。

那么关系究竟如何?当我们抱着一种理解之同情心去理解、分析她,你会发现这么几点:

第一,慈禧想让位恐怕出于真心。

人生三大不幸同在她的身上:刚成年丧父、结婚没几年丧夫、晚年丧子。她18岁丧父,作为家里的长女把父亲的尸首运回北京。慈禧26岁就当了皇太后,为什么当皇太后呢?丈夫咸丰皇帝死了,她26岁就守寡。等她到了40岁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培养出来,但这孩子据说得了花柳病死了,40岁突然断了后。

虽说一个女人在人生当中遭到这么三次重大的打击,但却她挺了过来,把一个四岁的小皇帝抱进宫重新培养,终于又培养到18岁。慈禧可能会想,我都50多岁了,得养老啦,不想操心了,我把家里钥匙交出来你自己管吧,我得舒服地养老了。慈禧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恐怕也出于真心。

第二,慈禧想让位因为面临着政治压力。

要知道太后垂帘毕竟是权宜之计,女主垂帘听政是大清皇朝的权力运行系统偏离正轨的一种权宜之计,在男权社会中为多数封疆大吏所不容。这个是历史常识,我就不展开说了。

慈禧太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她在考虑自己的历史地位问题了,闭眼之后跟列祖列宗交代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她希望皇朝的政治运行回到正轨中,我想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将之看成后党和帝党两派存在着激烈的政治斗争,我觉得还忽视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因素。那就是人家是母子关系到底好不好呢??虽然不是亲生的,可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其实是亲到不能再亲的两个人。同治帝一死,光绪这个孩子就是慈禧最亲的人。亲到什么程度?从夫家论这是她亲侄儿,从娘家论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孩子,她是两重亲属关系。

我看到过一则史料,说慈禧太后对她这个亲妹妹感情是非常深的。旗人家里的长女跟汉人家不同。汉人家女儿是小脚老太太,终究要嫁出去的,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旗人家的女孩是大脚,在家里说话是算数的,更何况慈禧是长女。

慈禧妹妹死的时候,慈禧太后去她家的时候暴怒,怒什么呢?她说你们家居然都不舍得把家里所有金银珠宝给老太太陪葬。当时老太后自己亲自带着太监在他们家搜刮,非要把她家所有的好东西都得埋了陪他妹妹走。那种失控情绪反映出,她对死去的妹妹的怜惜之情。

你可以想象在现代的家庭中,亲姨那是什么关系?慈禧后来多次跟臣子讲,她说我跟皇帝怎么能不好?他四岁进宫,身子骨又不好,皇帝的那个肚脐眼经常潮湿,我天天拿着纱布给他擦;皇帝怕打雷,我就天天抱着他睡觉,一旦打雷我就要紧紧抱住他;我从小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s/536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