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湖南沅江边的黔

古希腊时期黔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杜钢建

历史上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源于大湘西地区的弇兹氏和索人开辟的绳索之路,将绳索制品带到西方。距今年前至年前永州道县玉蟾岩文化族群与黔阳高庙文化族群向西方迁徙的路径之一就是海上绳索之路。这些族群将陶器制品带到西方,从而开辟了海上陶器之路。炎黄时期大湘西地区的方雷氏和西陵氏及其后裔继续沿着海上绳索之路和海上陶器之路,在向西方迁徙过程中开始将蚕丝制品带到西方,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先夏时期从颛顼至禹王不断率领大湘西地区的族群迁徙西方的过程中也通过这条海路将丝织品和铜铁制品等带到西方。夏商周时期大湘西地区的黎人、苍梧人、桂人、黔人、犬戎人等在向西方迁徙过程中也都陆续通过这条海路将丝织品和铜铁制品带到西方。但是,春秋时期以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些历史事件在西方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原因是希腊文和拉丁字母化文字产生的历史很晚。

在西方文献中关于丝绸的最早记载大约是在荷马时期。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载:“从门阈直到内室,椅子上放着柔软的绮罗。”在西方历史学家的著作中,直到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关于中国人的记载。中国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被西方人说成是赛里斯人(希腊文Σ?ρε?、拉丁文Seres、意大利文Seri、英文Serica等),即擅长制作丝绸制品的蚕丝人。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文献中讨论赛里斯人时经常论及黔奈人Sinae。黔奈人虽然是赛里斯人,但是二者在概念上不可以等同。中国学术界有人将Sinae翻译成赛里斯人,这是不准确的。将Sinae与Seres当作同一概念的原因是不了解南方黔人以及湘西黔城为首府的黔中郡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方面的关键作用。将Sinae与Seres这两个名称混同的做法,还源于不知道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一、西方文献中的赛里斯人丝织品

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首先来自商人,特别是通过海路和陆路与中国通商进行丝绸贸易的商人的游记成为西方史学界认识中国的基础资料。在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著作中都没有论及赛里斯人。在西方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及赛里斯人的文献是在公元前5世纪。此后不断有商人和历史学家提及赛里斯人。

在西方文献中比较早地提及赛里斯人的著作是克特西亚斯撰写的。克特西亚斯(Κτ?σια?,Ctesias,也译为克忒西阿斯)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克特西亚斯在波斯王朝担任亚达薛西二世王室的御医。关于克特西亚斯开始服侍波斯王的时间,据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记述,大约于公元前年克特西亚斯在被亚达薛西二世俘虏后因其医术而被召成为御医,并且担任御医十七年。克特西亚斯的代表作是《波斯史》(Περσικ?,Persica)与《印度史》(?νδικ?,Indica)。其他著作有:Περ??ρ?ν《论山》、Περ?ποταμ?ν《论水》、Περ?πλου??σ?α?《亚细亚行记》、Περ?τ?νκατ?τ?ν?σ?ανφ?ρων《论亚细亚的朝贡》。克特西亚斯在《印度史》(?νδικ?Indica)中记载印度北部风物。克特西亚斯随军征战东西方的过程中,在书中记录了所见所闻,其中有cynocephalus(“犬首人”)、manticore(狮身人面蝎尾人)、skiapodes(一足人)等。克特西亚斯在著作中论及赛里斯人时说:“那里的人异常地自命不凡而且生命不朽。”克特西亚斯对赛里斯人的长寿大为惊叹。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人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Seris。Ser在希腊文中指肥大的虫子即蚕吐的丝。赛里斯人Seris即生产丝绸者。继克特西亚斯之后,对赛里斯人的记述来自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泰夏斯(Ctesias)等人。根据克泰夏斯的记述,赛里斯人的名称来自于“丝(Ser)”(参见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耿升译,中华书局,年版)。公元2世纪罗马人包撒尼雅斯(Pausanias)的《希腊志》提及赛里斯国:“他们国内生存的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儿’(Ser)”。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人对赛里斯人的蚕丝和丝织物有许多描述。Properce(公元前50-15年)在《哀歌》中写道:“赛里斯织物Serica和绚丽的罗绮怎么能够抚慰那些不幸情人的忧伤?”在西方,较早用丝绸制作坐垫和马鞍的民族是马其顿人。Strabon(公元前58-21年)在著作中记载,马其顿人用丝织物制作坐垫和马鞍。Strabon还提及赛里斯布。Horace(公元前65-8年)在《颂诗》中提及赛里斯国坐垫上的斯多葛学派的著作。Aovid(公元前43-18年)在《恋情》中写道:“从前,你第十次在东方见到大夏和金戈铁马的赛里斯人。”并且谈到“肌肤黝黑的赛里斯人的面纱”。哲学家Seneque(公元前4-65年)说,不同赛里斯人进行贸易而有衣服穿吗?Seneque还论及推罗人的紫红染料与赛里斯人的丝线。Herodian认为罗马执政官安东尼鄙视希腊罗马织物,只是看重赛里斯织物。Jesophe的《犹太考古学》说西顿的罗襦用赛里斯人的机杼织成。他还论及梯尓的紫红衣衫与赛里斯国人制作的床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紫红色经线与红色纬线织成的赛里斯布的色调庄重又喜庆,非常受欢迎。出身于犬戎族的罗马执政官凯撒和安东尼都喜欢此种赛里斯布制作的长袍。

西方人对中国蚕丝和丝织物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早期,西方人不知道关于蚕丝的获取与丝织品的制作的具体方法。甚至认为蚕丝是来自树上的羊毛。Vigile(公元前70-公元19年)谈及中国人从桑树上采集蚕丝时惊奇地说,“叫我怎么说呢?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公元一世纪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博物志》中说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闻名世界。丝生于树上,取下湿一湿,即可梳理成丝。”希腊地理学家波金尼阿斯说:“唯赛里斯人用织绸缎之丝,则非来自植物,另有它法以制之也。其国有虫,希腊人称之为塞儿。这虫的大小约二倍于甲虫那么大,它吐丝的现象就像树下结网的蜘蛛,蜘蛛八足,该虫也是八足。赛里斯人冬夏二季,各建房舍蓄养。虫所吐象蜘蛛的细丝,把足缠起来。先用稷养四年,到第五年才用青芦饲养,这是这种虫最爱吃的食物。虫的寿命只有五年,虫因吃青芦过量,血多身裂而后死,体内即是丝。”波金尼阿斯已经认识到赛里斯人的蚕丝不是树上的羊毛,但是他还不知道吐丝的虫子的名称,也不知道桑叶和桑树的名称,更不知道抽丝的具体过程。

在查士丁尼时期有波斯人在拜占庭介绍赛里斯人的蚕虫历史。

中国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人的印象中主要是红头发、蓝眼睛的白人。在西方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中国人形象是红头发蓝眼睛的巨人。根据公元前四世纪克尼德地方的克泰夏斯Ctesias的记载,赛里斯人Seris的身高达十三肘尺,即6米以上。法国古代长度单位一肘尺等于半米。PlineL’Ancien(公元23-79年)在公元77年的《自然史》中认为,赛里斯人“身材魁梧,红头发,蓝眼睛,声音嘶哑,举止粗野。”但是,其他西方人发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Taprobane即锡兰岛(今斯里兰卡)上的赛里斯人举止文明,与那些在北方邻近斯基泰人、塞种人的赛里斯人不同。

身材魁梧、红头发、蓝眼睛等特点是中国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人眼中的基本特征。这表明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赤狄是中国人的代表。这也说明赤狄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西汉时期人数众多或人口规模庞大。这些特征符合后来考古发现的当时中国人的特征。在德国考察团VonLecoq《吐鲁番考古记》(《亚细亚学报》)年第2期)中提到那些壁画所表达的红头发蓝眼睛人的特征就是赤狄的特征。(关于赤狄请见大同思想网杜钢建文章“日耳曼长人源于上古湖湘地区”以及“法国高卢人源于古代株洲茶陵地区”。)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还特别长寿。根据公元前四世纪克尼德地方的克泰夏斯Ctesias的记载,赛里斯人Seris的寿命逾岁。Strabon(公元前58-21年)在著作中记载,赛里斯人比能够活岁的Musicaniens人还要长寿。斯特拉博的《地舆志》记载欧奈西克瑞塔斯关于赛里斯国人长寿的议论:“欧奈西克瑞塔斯(亚历山大远征时期的海军领航员)……也赞赏了那个歌唱家国度,说他们的居民跟印度人差不多,有不朽的生命,他们甚至可以活到岁(在其他作者中也有说岁以上的),他们的脾气特好,身体健康,不过这个国家的出产极其丰盛!”

西方文献甚至说赛里斯人有养生之道,以喝水为主。其实西方作者不知道中国人的长寿秘诀不在于喝普通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中国人喝水益寿主要有两种讲究。一是喝茶水益寿。特别是湘西长寿国的氏族人喝的藤茶水在历史上非常著名。藤茶源于伏羲女娲时期,是延年益寿的佳品。二是发源于湘西辰州地区的道家所提倡的喝含有微量丹砂的泉水井水而益寿。湘西辰州地区自古以来盛产丹砂。古代道家创建寺观的地方都要选择附近有微量丹砂的泉水井水的地方。道家仙人刘海当年在今常德修炼之所就有丹砂井。

古罗马时期西方学者对赛里斯人的贸易方式和生活方式大为称赞。公元1世纪的罗马地理学家庞蓬尼·麦拉称赞赛里斯人说:“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们把货物放在旷野中,购货的人,在卖主不在时来取货,这种经营方式是很著名的。”公元4世纪的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在著述中说:“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他甚至认为:“赛里斯人完全不懂得进行战争和使用武器。赛里斯人最喜欢安静地修身养性,所以他们是最容易和睦相处的邻居。”“在他们那里,晴空万里,皓月明朗,气候温和宜人,即使刮风也不是凛冽的寒风,而是和煦的微风。”可见,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几乎就是人间天堂。

近代学者亨利·于勒在《东域纪程录丛》中根据老普林尼和托勒密留下的关于赛里斯的记载,进行摘要说:丝国的地域非常广大,人口众多,它的东面是海洋,是可以居住的世界的尽头,它包含了巴克特里亚(大夏)相邻,西靠帕米尔高原。它的居民是非常文明化的人,他们谦和、拘束,他们和邻居和平相处。他们在近距离接触时会害羞,但却从不介意出让他们的特产,这些特产里生丝是最多的,也有丝织品,毛皮、铁制品的质量一样卓越。

关于赛里斯人所处的位置和距离等问题,西方史学界也有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SiliuItalicus认为赛里斯人居住在远东,最先受到太阳照临。在西方文献中,西方人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路径是由马其顿商人较早发现的。托勒密和马利努斯的著作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描述来自马其顿商人MaesTitianosd的游记。MaesTitianosd率领的商队到达大夏后继续向东走,在进入赛里斯本土之前,先后到达斯基泰伊塞冬IssedonScythique和塞里卡伊塞冬IssedonSerique这两个城市。最后到达赛里斯人的首都Sera。陆上丝绸之路要经过桃花石Taugast,即杜家子,也有人说是波斯和大食的著作中所讲的唐家子Tamghaj。这一带曾经是尧帝后裔陶唐氏族群居住的地方。根据西方文献的记载,桃花石城市附近的居民是巨人部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高大。桃花石君主是天子Taisan。Taisan一说是天子,一说是太宗。

斯特拉博的《地舆志》还记载了公元前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东征到达中国的大夏地区。斯特拉博在《地舆志》中引用了波斯安息帝国时期历史学家阿波罗多罗斯的记述。根据大夏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的记述,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引发了革命,这之后他们变得如此善于扩张他们的领土。亚历山大只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和“印度”,但在德米特里一世的时候,他本人又一路征服到最远端的海岸边,被称为Saraostus和Sigerdis的地方,其中很多国家是主动投降他的。斯特拉博认为,根据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的记述,巴克特里亚只是“雅利安”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们的帝国甚至远至Seres和Phryni。

斯特拉博在《地舆志》中根据阿波罗多罗斯的记述来判断中国的位置:“因此,如果按照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的话:“巴比伦的赫卡尼亚省距离阿提米塔省是里”;从那(巴克特里亚)到波斯湾距离是二个里,也许少些,那么他说的中国应该和埃塞俄比亚(古埃及以南所有土地)差不多远。

古罗马历史学家梅拉在《世界概述》中对丝国的位置判断如下:“在亚洲东边最远的是印度人,丝国人和塞人,印度人和塞人人占据两头,丝国人则在中间。”根据梅拉的记载,去丝国的通道要经过“里海”。这条路开始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拐弯,然后就开始向东方延伸。之后第一道关口是在一个海角附近,下雪的话就无法通行。过了这里会碰到野人部落——塞人中的食人族“塞种Sakas”,他们数量众多,所以这个地区没有正常人能居住。在看到一座非常高的山Thabis后,再经过一段很长的逐渐抬高的道路,丝国人在另外二族人中间出现了。他们以正直廉洁著称,也以放纵背后交易闻名,同时将他们的青铜容器放在沙漠某地,以暗示收取些费用。

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公元90~年)的《地理志》根据另一位地理学家推罗的马林努斯(Marinus)著作记载:以经商为业的马其顿人(也译为蒙奇兜讷人)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Titianus)曾记述从幼发拉底河到位于中亚某地的石塔的路程以及从石塔(LithinosPrygos)到赛里斯(Seres)的首府Sera城的路程。。梅斯本人未到过赛里斯国(Seres),但他派自己手下一批人到过那里。据托勒密说,正是“由于这次商业旅行,西方人才了解了这条由石塔至Sera的道路。”该商团被认为“是陆路经西域到达赛里斯首都赛拉(Sera)的首批西方人”。

关于马其顿人使团在汉和帝永元年间到达中国的记录被保存在《后汉书》中。《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西海,四万余里,皆重译贡献。(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使内附,赐其王金印紫绶。”马其顿人使团在班超击破焉耆和甘英穷临西海以后访问中国的路途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在当时,陆路丝绸之路要比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更多的险阻。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认为马其顿使团可能有中国使节伴随:“蒙奇、兜勒两国的入朝是在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历来新的远国的入朝,一般都有中国的使节伴随,那么大概在永元九年出发的甘英,于永元十二年春夏回到西域都护身边,而两国使节则继续东进,于同年十一月,到达了洛阳。”根据长泽和俊的推断,马其顿人从罗马地区到达中国首都的路上前半段由甘英陪伴而行。从甘英回国的时间判断,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从中国到罗马的丝绸之路上需要长期艰难跋涉。Frolus说公元前27年赛里斯的代表团到达罗马参加奥古斯都大帝举行的圣职授任礼仪式。Florus在奥古斯都的加冕礼上见到赛里斯人。赛里斯人说他们走了四年才到达罗马。Florus自己Florus没有到过中国,还以为赛里斯人是在夸大其词。他不知道丝绸之路的路途上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险阻。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经过长期研究还撰写出专著《丝路》。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周穆王去西方拜访西王母的具体路线,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欧洲文明的起源。如今的欧洲一词,来自丝绸之路上的欧罗巴城Europos的名称。欧罗巴城Europos的位置在赛里斯与大夏之间。这说明腓尼基人卡德摩斯及其妹妹欧罗巴等人来自大夏与长安之间的欧罗巴城。

在西方文献中关于赛里斯人的其他物品还有弓箭。Horace(公元前65-8年)在《颂诗》中提及来自中国的王孙,善于射祖传弓箭,这种弓箭是赛里斯国的利箭。

Properce(公元前50-15年)他还提及赛里斯战车。Chariton(公元年左右)曾经提及赛里斯人制作的箭囊和弓弩以及食人族生番族。此外,西方文献中还提及中国的陶器、铜器和铁器等物品。

二、黔人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希腊后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商人和历史学家大致知道与中国通商的丝绸之路有北方的陆路和南方的海路。北方的陆路可以到达赛里斯人Seris的首都Sera。南方的海路可以到达黔奈人的首都Thinai。

到托勒密时期,西方人基本上认识到中国有南北两个首府,一个是北方的中央政府首府,一个是南方的地方政府首府。北方首府是赛里斯首府,南方首府是黔人首府。赛里斯首府在西方人眼中是陆路的丝绸之路的终点,黔人首府在西方人眼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语言中还没有China这个名词。但是已经有Thinai即黔人这个名词。后来根据Thinai一词,逐步形成China或Cina即支那。在西方语言中,中国China一词来自Thinai,即以楚国后期湘西黔阳为中心的黔人国即黔中郡,包括后来西汉的长沙国。中国史学界把Thinai翻译成秦人或秦奈是不对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黔人或黔奈。从年前的高庙文化时期到炎帝黄帝和颛顼帝喾时期,再到尧舜禹以及后来夏商周时期,黔阳地区一直是南方文明的重镇。

把西方文字Thinai翻译成秦人或秦奈的话,不符合西方人描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和地理位置。黔人和黔地是南方历史上的古老名称。公元前285年楚设黔中郡,连今长沙地域都属于黔中郡。黔中郡还包括贵州、四川和广西的许多地区。黔中郡的首府在今湖南湘西的黔阳。Thinai是“黔人”的上古楚音。在南方语言中,奈、尼、兰等都是指“人”。

公元前2世纪希巴尔克在著述中记录了黔尼地区。希巴尔克认为印度洋东部以黔尼地区沿岸为界。从西方来的船只进入黔奈地区之前的最后一个港口是今越南河内城郊的Kattigala。黔奈位于Kattigala的东北方向以及赛里斯首府以南方向。赛里斯首府当时是长安即今西安。西安以南的湘西地区的黔阳处于西安的正南方。Kattigala位于今越南河内城郊,属于古代交阯或交州地区。公元前3世纪以来交州地区一直属于黔中郡或长沙国管辖。公元年罗马使团即由交州海岸而来。西方学者推断黔奈是河南洛阳,差之千里。黔奈应该是黔中郡的首府黔阳。

关于黔奈首府的具体位置在公元二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志》著作中有说明。在托勒密的《地理志》中,Thinai也是Sinai。Sinai就是黔人的意思。Sino一词也来自黔人。“他们声称赛里斯国及其首都位于Thinai以北。”“从Thinai首都到卡狄加拉港口(今越南河内附近)的路是向西南方走的,由此可见,Thinai并不与卡狄加拉(今越南河内附近)位于同一条经度线上,而是靠东部的经度线上。”黔奈城Thinai是黔中郡的治所黔阳。黔阳位于当年交趾河内的东北方向。从黔阳到交趾的卡狄加拉(今越南河内附近),正好是向西南方去。

根据公元二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志》等地理著作记载,赛里斯国首都塞拉城每天白昼最长达14个小时45分钟;东部距离亚历山大城的时差为7小时50分钟。

黔人首都黔奈城Thinai每天白昼最长达12小时30分钟;东部距离亚历山大城的时差为8小时。黔人的港口卡狄加拉(今越南河内)每天白昼最长达12小时30分钟;东部距离亚历山大城的时差为7小时52分钟或8小时。这些关于距离和时间的记录未必准确,但是从中基本上可以判断出黔奈城位于今湘西怀化地区。

在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中,金州是非常重要的地区。金州在历史上范围很大,属于楚国黔中郡管辖。今贵州黔西南地区到云南楚雄地区以西以南都曾经是金州的领域。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金州是西方人来中国购买丝绸的重要一站。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克劳狄执政期间,Mela的《地方志》记载,印度河与恒河之间是华氏城Palibothri。恒河与琐里之间都是黑人。金州Chryse在陶鲁斯山末端塔穆斯一侧,银城Argyre在恒河一侧。PlineL’Ancien还提到金州Chryse和银城Argyre。Jesophe的《犹太考古学》中提及Hiram王向所罗门王派去航海舵手,从金州带回黄金。

公元年,罗马人的使团由海路经金州和黔阳到达中国首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后汉书》云桓帝时(公元年)大秦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处,几於日所入也。《后汉书》记载:“及安帝元初中,日南塞外檀国献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又善跳丸,能跳十丸。其人曰:“我海西人。”则是大秦也。自交州塞外檀国诸蛮夷相通也,又有一道与益州塞外通。”陈璞曰:“魏志注引魏略,作其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罗马人自称自己本来就是中国的别支。《后汉书》又曰:“大秦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故云外国之大秦,而其国中常自言是〔中〕国一别。其王常欲通使于汉奉贡献,而安息欲以汉缯丝与之交市,故遮不得令通。及桓帝建初中,王安都遣使者奉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一通焉。”此处“建初”乃章帝年号,范书作“延熹”。安都乃罗马帝国皇帝安东尼,范书作“安敦”。《后汉书》又曰:其长老或传言其国西有弱水,近日入所矣。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西〔海〕至大〔秦〕(海),人相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署,终无盗贼惊。而有猛虎、师子遮食行者,不有百余人赉其器,辄害之,不得过。又言旁国渡海飞桥数百里,所出奇异玉石诸物,多谲怪不经,故不述云。”“西南极矣山离,还自条支,东北通乌弋山离,可百余日行。而乌弋山离、罽宾、莎车、于置、宁弥诸国相接,远者去洛阳二万一千里,近者万余里焉。”

根据《后汉书》的描述,这里的大秦罗马应该是东罗马帝国区域,在今土耳其半岛以及地中海东岸一带。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经红海至地中海东岸的东罗马帝国区域;一是经里海至今土耳其东部再入东罗马帝国区域。“旁国渡海飞桥数百里”的可能性位置应该在今土耳其与希腊之间的海峡一带,包括今伊斯坦布尔沿海地区。至于上述大秦至东方各国的通道,只有东罗马帝国的东北部通乌弋山离、罽宾、莎车、于置、宁弥诸国。在三国和两晋时期也有罗马遣使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记载。

根据古希腊腓尼基人托勒密的判断,黔人港口Kattigala(今越南河内)经度,南纬8,30度。黔人地区的内陆城市还有Akadra,经度,20;纬度21,15。Aspithra经度;纬度16。Sarata经度,30;纬度南纬4度。首都黔奈经度18,40;纬度3度。黔奈都城与亚历山大城的经线相距,30度。东距亚历山大的时差八小时。亚历山大城29’55’06,5”E;31’12’27,3”N。托勒密进行的经度和纬度的计算与今人不同。但是他指出的黔人地区的这些城市所在地点值得认真地去甄别和判断。

公元一世纪末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商人撰写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具体描述了黔尼地区的情况。根据《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的记载,恒河口以东地区是黄金国“金州”和金州岛Chersonesedor。乘坐名为Kolandia的大帆船,最后沿岸北上到达Thinai黔奈的内陆大城市,该城市被视为南方首都。此地有两条通道将丝绸运往印度。一是经过大夏到达Barygaza即布罗奇。一是沿着恒河到达南印度。

黔尼地区与Besatai为邻。Besatais是蛮族人,经常流串到首都黔城周围。Besatais向印度出售名为malabathron的香叶。阿萨姆地区生产malabathron的香叶。裕尔的研究表明malabathron一词源于梵文tamalapattra,即藿叶,藿叶是一种桂树的叶子。藿叶与芦苇叶一样,可以用来制作香料。毕萨德人Besatai的船只装有铁制品,必须绕道马尼拉群岛,否则会被磁石吸住。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von.Richthonfen认为,Besatai位于阿萨姆与四川之间。西方人把海上丝绸之路的Kirthadai或Kirata说成是Besatai或Sesatai。该地附近的部落曾经从中国进口malabathrum。malabathrum不是betel,是由几种名叫Cinnamon或Cassia树的叶子构成。Cinnamomumalbiflorum在信都斯坦Hindustan称为taj—tajpat。Taj指叶子,talpat指树。Taj、taejpate\tejapatra等都是指这种树叶即香叶。这种树在印度当作Condiment。在印度Ptolemy省的Kirrhadia以及Rangpur、Assam与Sylhet等地,当地人勤于采集Cinnamon或Cassia树的干支和叶子出售。这是香叶的来源。西方有学者认为该种叶子是芦苇叶。苇叶可用来制作香叶。

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金州被视为印度文献中的苏瓦纳布密Suvarnahumi。苏瓦纳布密应该是苏毗国在西南地区的民族。苏瓦纳布密介于阿萨姆与四川之间。苏瓦氏是苏毗人中的一大部落。其他译名有斯瓦多内斯人(《日耳曼尼亚志》)、苏伐刺孥瞿坦罗(《大唐西域记》)、苏伐刺孥瞿咀罗(《新唐书》)、苏伐叠(法国鲁保罗《西域文明史》)。(关于苏瓦氏,请见大同思想网杜钢建文章“女王国苏毗人对古罗马、日耳曼等国的影响”)。

埃及商人科斯马斯Cosmas《基督教诸国风土记》提及Tzinitza或Tzinista。法国学者认为这是梵文Cinasthana黔人斯坦的希腊文译法。黔人斯坦即黔人国。

在西方文献中的丝绸之路上还提到Doanai多纳阿人以及盛产铜矿的Khaltikis地区。印度东南部食人族过裸体生活。到达金州地区经过包括三个岛屿的名称为黔岛Sindai的地方。萨爹Satyres地区也有有三个岛屿。公元3世纪初Elien的《论动物的本性》说:在Kolounda地区,这些山洞里可以发现动物,其形状不禁使人联想到了萨爹人的体型,浑身长满绒毛,并且在腰部长有一根马尾。这可能是原始犬戎族部落的遗存。

公元前2世纪希巴尔克记录了黔尼地区。印度洋东部以黔尼地区沿岸为界。进入黔奈地区的最后一个港口Kattigala。黔奈位于Kattigala的东北,赛里斯首府以南。当时中国即赛里斯的首府是长安今西安。黔奈首府是长安以南的湘西地区的黔阳。Kattigala位于今越南河内城郊,属于交州地区。公元前3世纪以来交州地区一直属于楚国黔中郡管辖。公元年罗马使团即由交州海岸而来。西方学者推断黔奈是河南洛阳,差之千里。黔奈应该是黔中郡的郡治城市。黔人地区相当于交州和中国南部。黔人首府应该是黔阳。

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卡狄加拉Kattigala的具体地点是由李希托芬考察出来的。李希托芬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功绩之一在于他找到了卡狄加拉的位置在红河附近的今越南河内。从金州到Kattigala需要先用20天时间到Zabai,再用几天可以得到Kattigala。扎语Zabai亦称扎坝、扎巴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今约有人,分布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金州在夏商时期是西方八国之首的古庸国所辖地。西方八国包括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国。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马融曰:“武王所率,将来伐纣也。”《括地志》云:“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黔中郡所辖的金州已经扩大到云南楚雄以西。

至于黔中郡的郡治所在地点,中国史书多有记载。《史记.苏秦传》记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六》记载:"秦黔中郡故郡城在县(沅陵)西二十里。"《括地志》记载:"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里。"黔中故城通酉水。酉水通产盐的清水江和产锡的云南。楚国通过酉水开发西部经济。沅陵也产金。在窑头发掘出用来秤黄金的砝码。战国秤黄金的砝码目前全国只发掘出两套。早在公元前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在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这两位强势楚王积极向西南扩展,黔中郡郡域越来越大。

在楚威王时期(前年~前年在位),庄蹻达到滇池之后,发生秦楚战争。《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十馀岁,秦灭。”秦国攻楚巴、黔中郡,切断了庄蹻沿着沅江东归黔中郡的通路。滇池地区成为楚国的飞地。十多年之后,庄蹻在云南所建的国家被秦国所灭。《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辄辜磔于市,甚众,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丽水(金沙江)流域产金,成为金州地区的一部分。楚国在云南楚雄设官置吏,管理丽水黄金的开采。从上个世纪后期以来的考古出土文物证实楚国西境已达金沙江上游流域。年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遗物明显具有楚文化特色。可见,黔中郡所辖金州的历史区域之大。

黔中郡管辖的交趾河内港口被西方人称为黔人港口。在历史上,越南河内等地均属交趾区域。汉代以后,三国两晋时期河内依然是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黔阳的重要通道,且多由杜氏官员负责管辖。晋元帝任命杜元(杜预后裔)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南)太守,携家属和族人赴任。后来杜元调任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家人族人随迁。东晋成帝咸和二年(年),杜元之子出生在郡府,名杜瑗。杜瑗成年后以才学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晋帝任命为交趾郡太守。晋安帝即位(年)后,调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广治河与甘露河汇流处)太守。不久,杜瑗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荣市)太守。内地的杜姓人氏陆续迁入这些地区。九真郡(今越南广治、河静两省)太守李逊是交趾的豪强,企图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广州),阻止晋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军击败李逊的父子军,杀李逊,迎交州刺史上任,因功升任为龙骧将军,又拜其子杜玄之为宁浦(治所在今广西横县)太守。后来,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包围交州郡。杜瑗组织军民反击,杜玄之率宁浦军支援,先后收复九德郡、日南和九真。晋安帝升杜瑗为冠军将军,迁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镇压卢循勾结李逊之子李弈、李移、李脱等人发动的叛乱,被晋安帝封为龙编县侯(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公元年太尉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宋政权后,拜杜慧度为辅国将军,攻占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为功勋侯,以交州刺史职领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时期,还有几位杜姓人去交趾和日南等地做官。

唐朝宰相杜佑的族侄儿杜环在西方游历多年,后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返回中国。公元年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公元年,唐高宗在招抚西突厥诸属部属国后,将治所移至今新疆库车县。后来安西都护府辖境范围广大,包括今新疆阿尔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葱岭东西地区,东起银山,西包括阿姆河两岸城廓诸国。在唐玄宗天宝七年(年)杜环随军征伐西域叛乱之国。天宝九年,高仙芝率大军越过葱岭,灭石国,征服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控制里海以东地区。在石国王太子恳求下,大食国派军东进,高仙芝率唐军3万人迎战,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国军队激战。唐军被大食国军打败,部分将士包括杜环被俘虏。杜环等将士被大食军俘虏后,大食国王未下令杀害,让他们向大食军队和百姓传授军事技术和制造工具等。杜环是名相杜佑的侄儿,大食国王对其从父仰慕,又赏识杜环的博学多才,欲拜其为官,被辞谢。大食国王允许杜环自由旅行参观,属部或属国也热情欢迎和派车送行。杜环学问渊博,懂得几国语言。在10多年内游历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国,记录了诸国情状。唐肃宗宝应元年(年),杜环搭乘外国商船,从中东由海路经交趾回到广州。唐肃宗亲自召见杜环,并派助手协助他完成《经行记》一书。

隋唐时期,随着广州和泉州的影响逐渐扩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人们就越来越少地走黔阳和长沙了。从泉州和广州出发的船只通过马来西亚直接进入印度洋向西方航行。西方各国的船只经过马六甲海峡可以直接抵达广州和泉州。但是,今人不应该忘记,黔人和黔阳地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及其关键作用。我建议湖南省政府和湘西有关地方政府能够重视湖南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产,包括塑造到达黔中郡治黔阳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物塑像和中国使节的塑像,让后来的东西方人士都能够记住前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努力和贡献。

支持文化复兴,天下大同!欢迎赞赏

欢迎订购《非常稻》

作者:方志辉、陈默

邮寄+签名:60元/本

联系:李先生(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ms/536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