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杨绛《老王》
文章中老王与老李关系有一句话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老王与老李是同院的邻居关系。
从杨绛与老李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尤其是那句“早埋了。”我们读出的却是一个卑微者对另一个卑微者的淡漠无情。中国自古有“死者为尊”的传统,但在老李的口中,我们却读不出一点同情、怜悯。作为邻居的老李尚且对老王态度如此,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前文的这句话“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老王所生活的世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的所有情感都投射在照顾生意、给他送鱼肝油的杨绛一家。
研读这四句话,我们能发现老王在背后会怎么说杨绛一家呢?杨绛问“呀,他什么时候……”老李答“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老李的回答,重复了杨绛的问话,并且是疑问语气。老李除了吃惊还是吃惊,潜台词就是:您竟然不知道老王什么时候死的。老李与杨绛的交集,无非是老王托他来杨绛家代他传话。老李与杨绛仅只是熟人。老李凭什么会产生如此吃惊呢?前提就是老王经常在老李等人面前念叨杨绛一家,经常说杨绛一家的好,甚至会念叨他与杨绛一家的交情有多深。显然老李是知道老王与杨绛之间的关系,否则是不会吃惊的。老王生前把杨绛一家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当成自己的亲人,可是杨绛一家却并未走进老王心中,只是以照顾生意的方式,帮助关心老王,这是一种情感的不对等。
或许在杨绛看来,对于卑微的老王,照顾他的生意就是最大的帮助,就是最大的爱,但她忽略了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金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交流。至此,杨绛才明白,她的善良始终是浅层次,始终没有走到老王的内心深处。
这里,杨绛与老李的对话删繁就简,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但含蓄地表达着自己当时内心的不安,含蓄地表达着自己对老王的误解,含蓄地表达着自己对老王的愧疚。而紧接着的一段就是杨绛此时情感的流露:
他(老李)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也不懂,没多问。”杨绛听了老李的话,显然内心产生了“不安”,所以对于老王后事的种种情况保持沉默。那一刻,老李的几句话触痛的是杨绛那颗柔软的心。
她不懂的是回民风俗,她懂得是“我”始终“不懂”老王,所以她选择沉默。她的沉默不就是对不幸者老王的愧怍吗?她的沉默不就是一个柔软的灵魂对另一个善良的忏悔吗?
如果喜欢请点赞哦~欢迎转发朋友圈~
王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