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http://www.sjqbdf.com/
首场分享会主持人林晶:
“有人说,她美在气度。于时光的荒野里,她始终如空谷幽兰,寂静开放,默然欢喜。有人说,她美在学识。于纷繁的尘世里,她坚持读书修身,宠辱不惊,宁静致远。有人说,她美在通透。在世事的芜杂中,她知世故而不世故,洞明凡尘,润物无声。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她走过战争与动荡,走过挫折与磨难,却永远高贵而不高傲,淡泊而不淡漠,端庄而不做作,在书香氤氲中滋养气度,在字字珠玑中提升修养,从骨子里散发出一个优雅女人该有的美丽和从容。青年大学习奋斗新时代”系列讲座第一期《民国精神贵族杨绛的百年人生》今天开讲!首期分享会由咱们读书会的运营者、系列讲座的负责人高健婷首先发声,意在开启系列讲座的序幕,抛砖引玉,吸引更多朔州籍文化名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情怀,同时调动青年学习奋斗的积极性,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高健婷是长期活跃于文化艺术、心理学、摄影创作等领域的新时代斜杠青年。让我们带着耳朵和心,进入今天的主题讲座:向天歌--浅谈民国精神贵族杨绛的百年人生。”
主讲人高健婷:
杨绛先生一生经历坎坷,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岁月,但是不管世界怎样变化,她始终以高尚的精神,和犀利而不失敦厚的风格,高歌人间,用敦厚的笔触让世人看到黑暗中的繁星,迷雾中的灯火,给人以正向的指导和人生的方向。所以我讲述的主题是“向天歌--浅谈民国精神贵族杨绛的百年人生”。
钱钟书曾经为妻子杨绛写过不少诗,最著名的是《壬申年秋杂诗四首》:
缠绵悱恻好文章,恋香凄足断肠;答报情痴无别物,酸一把泪千行。
依穰小妹剧关心,瓣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然惜墨抵兼金。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风声测测寒;如此星辰如此月,谁指点与谁看。
困人节气奈何天,煞衾函梦不圆;苦雨泼寒宵似水,虫声里怯孤眠。
这四首恰恰与他们的人生境遇相合,从甜蜜难舍到相濡以沫,再到阴阳两隔,不免让人唏嘘一番。
杨绛,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家中第四个女儿。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年还在公演。来到社科院后,她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年发表《干校六记》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多万册;年,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岁时出版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据悉,年,钱钟书、杨绛把一生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年,该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元,惠及学子上千人。
心理学上习惯讲,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过往,过往中最紧要的就是他的童年。因为童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基础。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支持,能让他在生命中既能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又能积极乐观地感受生活呢?好,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
一、重新认识杨绛先生
从杨绛先生的生命历程来看,她的童年是一帆风顺、平和富足的,老年时坎坷、孤独、平静。但因为有幸福美满的青少年,所以杨绛先生境遇再坎坷,她也依旧笑对人生、坦然处之。我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杨绛先生在岁高龄写完《忆孩时》后,又写下两篇回忆童年的短文:《幼年往事》和《猢狲精》。我们要想知道为什么,就要从这几篇短文中,回到她的童年找原因。
年7月,大清朝行将就木,客居北京的杨家迎来了杨绛的出生。和民国年间许多名媛一样,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法律学者、律师,曾在日本和美国留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时候,受到孙中山等人的影响,组建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杨绛出生的时候,杨荫杭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晚上就去肃亲王府讲法律课。
杨绛1岁时
母亲唐须荌,大方贤惠,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同时也是一个有知识的传统女性。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读书,和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以及章太炎的太太汤国梨是同学。说传统呢是因为唐须嫈从来不愿抛头露面,和杨荫杭结婚后,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杨荫杭膝下有八个子女,杨绛排行老四,她上边有三个姐姐,下边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这就是她最早的家庭地位。八个孩子,排头的有排头的优势,属于领导阶层,殿尾的有殿尾的好处,属于“最小偏怜”,动不动就撒娇耍赖,唯有排中间的,像杨绛,不上不下,两头的好处都不沾边。杨绛天资聪慧,善解人意,她上不和姐姐争权,下不和弟妹争宠,跟父母相处,是乖巧伶俐,温顺体贴。比方说,父亲饭后吃橘子,她主动帮剥皮,父亲吃栗子、核桃,她主动帮剥壳,不论什么,一经她手,管保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的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往往会折射到进入社会之后与他人的相处中。
杨荫杭一家
对于孩子0-6岁来说,母亲的教育很重要,但她的母亲并不是每天陪着她玩耍,也不是每天逼着她读书,而是由更有效的教导方式,给予她最有效的陪伴。
杨绛的童年印象里,她的母亲很忙,成天前前后后、忙这忙那。但她很听母亲的话,顽皮被发现了,也能听得懂母亲的教导。
后来,杨绛回忆她的母亲,说: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工。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忽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
妈妈每晚记账,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
――――杨绛《回忆我的母亲》
杨绛的父亲对孩子从不打骂,但很有威严,如果孩子犯错,杨父叫太太把孩子提出去训斥。他的教育理念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呜”。这种顺其自然的育人办法,培养了杨绛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有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有时他得爬扶梯到书橱顶层去拿;如果她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于谴责。
那什么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呜”呢?在杨绛的父亲这里,就是按问题来回答,对症下药。所以杨父鄙视那些只会应付考试的人,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有困难表示支持,孩子有进步与孩子互动,而当孩子不读书,也会保全孩子的面子,无声的谴责。
这里我们常说的规则和界限,就是你要自由发展,尽情体验,遇到困惑来问我,我一定会全力帮助解决,你不问,我决不干涉和批评。现在我们好多父母做不到的就是不管。以一切为了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过度保护,道德绑架,反而让孩子迅速地失去了最初的源动力与兴趣。杨绛的父亲用他的规则和设置的界限,言传身教,来让孩子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动力,就是耐心地等待,等着孩子慢慢长大。
关于读书的兴趣培养,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父亲笑道:"我也这样。"这是一位父亲对孩子好习惯的肯定、鼓励,以及陪伴。
杨绛觉得与父亲就像是朋友,她非常珍视这种深深的相知与亲情。考入东吴大学时,她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有了父亲的这番话,杨绛内心释然,于是,在文、理科之间选了文科。
杨绛称她的老爸是捍卫民主法治的“疯骑士”,杨绛后来翻译《堂吉诃德》那么入心顺畅,也许正是因为家里就有一位堂吉诃德,在这种熏陶下,她也敢于讲真话,不为社会关系所累。可见,一个人的价值观雏形,是从父母开始的。
通过刚才的讲述,大家看到了一个形象顽皮、热爱读书、擅长交友、有着自娱自乐精神的小杨绛。有这样一个潇洒快意、人格丰满的父亲,也就不难理解杨绛的率真豁达了。母亲贤良淑德,平静善教,从不打骂孩子,这也是孩子具有平和理性的性格的源头。而她的顽皮,也正说明了她的游戏能力,她在与姐妹、母亲、父亲的游戏中,获得了各种生命体验与情绪释放,也就为后来在挫折中获得完善的人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看到她和钱钟书教育自家的宝贝钱瑗时候的样子和原则。
二、生命中的重大事件
杨绛先生为何被称为先生呢?前面我们深入认识了她的家庭和童年,为“先生”的养成打下了非常重要的性格基础,下面,我们可以从她人生中几件重特大事件来看她的成长。一是与钱钟书先生结婚,二是特定社会时期下的饱受摧残,三是家人的相继去世。
1、爱情与婚姻
钱钟书与杨绛
首先来看她的爱情与婚姻。往往人的婚恋观中透视到的是父母的亲密关系,而父母的相处和婚恋观直接影响下一代与伴侣交往的互动模式。
那么她的父母是如何相处的呢?又给了她什么样的影响呢?据她回忆,父亲病重期间,母亲对家庭的打理和照料让杨绛感触很深,她说: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我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我母亲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等。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她也承认,自己深受母亲贤惠美德的影响,并自愧姐妹几个结婚后,“待丈夫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那么体贴周到。”
虽然她说不如母亲,但是她对丈夫的爱世人皆知。
她说: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钟书说他“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她说,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听杨绛谈往事》一书记载了她和钱钟书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杨绛十七岁那年,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之后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到杨绛觉察到见不到信就难受,才知道,这是恋爱了。
杨绛27岁那年秋天,他们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到了战火硝烟的中国。钱钟书应清华的邀请,去西南联大教书,而杨绛的家人避难到了上海,母亲在逃难时去世,三姑母杨荫榆为了保护学生被日军枪杀,她急于回家安慰悲伤的父亲,于是,他们中途分开,而杨绛带着女儿,独自回上海。
那时日军攻占了上海,杨绛的父亲也去世了,杨家的经济条件大不如前,杨绛赶很远的路去郊区上课,辞了佣人,包揽了一切家务。贫穷摧毁了他们一家的身体,杨绛持续不明原因低烧,钱钟书几乎每年生一场大病,他们的宝贝“阿圆”也得了结核差点死去。比之他们在巴黎和牛津的美好岁月,这一段实在是艰难。
生活的艰难,没有折损他们事业的辉煌,钱钟书的《围城》,让他的名字被世人铭记,杨绛翻译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随铁大少回家》,创作了四幕剧《风絮》。从这些细节看,杨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带动了全家人,也是全家人平静生活的定海神针。可以看到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承担了一大部分的责任。
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从这个典故的细节来看,她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非常满意,精神之富足超越一切,所以她对家庭的付出和守护也超越了一切。
2、特殊时期
在上海的八年并不是她生命中唯一的艰难,后来,他们还经历了同样艰难的文革岁月。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访谈录》
形势严峻的时候,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才知道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在那期间,钱杨夫妇挫折中仍能潜心学术,钱钟书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考证与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翻译了讽刺小说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女儿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三人的精神交流提升了整个家庭的精神层次。三个人都被“学习化的生活”所滋养,成为人格完善的人,既能经受岁月的摧残,也能及时感受生活美好的一面。
当时光流逝,生活褪去最初的华彩,逐渐呈现粗粝面目,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
战乱和贫穷改变了许多东西,但总有些东西永恒不变。
那便是“风骨”。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项重大事件。
3、生离死别
杨绛曾评价自己说:“我的生平十分平常,我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异伟大的事迹可记”。
是否奇异伟大,我们不作评论,但是对于杨绛来说,特殊社会背景下的发生在她身上的生离死别真是不少。
她最早接触到生死和灵魂,是她6岁时,他的父亲因仕途遭受打击从京城回到无锡,饮食不当而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甚至说起胡话。试过了各种药物,病急乱投医,请了佛道之流在家里为杨荫杭招魂。年幼的阿季当时就被安排在厨房里高喊:“爸爸!回来吧!”杨绛后来回忆时还感慨:“深更半夜,我那一声声叫喊大约也很凄惨。”
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生死和灵魂。懵懵懂懂中,她已经有了要为家人做点什么的概念,而且父亲后来痊愈,也给她幼小心灵一个坚定而充满希望的启示,通过她们全家的努力,一切都好起来了。
第二次是27岁和钱钟书带女儿回国之后,她的母亲和三姑母杨荫榆都去世了,这也是她第一次和钱钟书婚后长时间异地而居。她带着1岁的女儿,一个人一边承受着失去至亲的悲伤,和来不及告别的痛苦,一边还要安慰父亲、照顾女儿。她从悲痛中学习如何寻找重新生活的力量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三次是在沦陷的上海艰难生存的八年中,父亲去世。
第四次是她的七妹杨必,也是翻译家,文革初期去世了。
第五次是她女婿王德一在文革时期上吊自杀。这对她们全家的打击都很大。
第六次是女儿和丈夫的相继辞世。在陪伴他们最后的这段岁月里,一位八十六岁的老人四年如一日,日日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悲伤。
经历了这么多的生离死别,这时的她,对于生死这个问题,早已超越了悲伤,转而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不可避免的伤痛,遭到突如其来的不幸、打击、以及痛失所爱;悲伤从心理学上的解释,包括五个阶段,是人在经历悲痛时的共同心路历程。①否认(失落)②愤怒③协商(迷茫)④绝望(消极)⑤接受
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悲伤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度过的呢?是否也经历了这些阶段?我们能不能体会到杨绛的心境呢?在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时,杨绛就已经在进行自我调适,以支撑自己不要倒下,为了家人而坚强地度过这些阶段。八十六医院、两位病人之间,又不敢让他们知道彼此的真实情况,又要每天做笔记编一些不同的新进展安慰两位病人。后来,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这是在经历了最后一个阶段“接受”时她的内心独白。
理性而聪颖的她,追寻生命的意义,从悲伤中寻求活下去的终极意义。90岁高龄的她,选择以另一种方式,代他们活下去。她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93岁出版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他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她以这样的方式,寄托自己深深的思念。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留给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的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在最后这不到20年的向晚时光里,杨绛先生凡事讲求亲力亲为,老人家稳扎稳打、针脚密实地完成了为“我们仨”打扫战场的艰苦任务:替女儿钱瑗补写完了人生随笔《我们仨》;替老伴儿钱锺书先生出完了全部的中外文笔记;替自己的小说《洗澡》续完了《洗澡之后》,甚至连通常身后才会问世的《杨绛全集》,竟然也都亲自参与编订并提前出版了。然后,她就这么干净利落、一派祥和圆满地离开,才不那么让人过于悲伤和懊丧。凡此种种,堪称功行圆满。杨绛先生,用人生智慧,让自己活成了一部书。让我们看到、感受到,她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是一代大师,是被大家尊称为先生的女公知。
年,“中国最后一位堪称先生的女性”杨绛病逝,享年岁。
我们回头想象这样的画面:钱先生潇洒俊朗,杨绛温婉清秀。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这个情景很美好。
去世之后,很多人在网络上缅怀杨绛先生,把一封百岁感言炒得火热。当时,百岁感言被各路明星争相转发和手抄。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相信那是杨绛先生所作,而杨绛先生的文字风格,以精简著称,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时奉行“点烦”原则,就是把用词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程度。
今天呢,既然我们已经重新认识了杨绛先生的一生,也对她的文风也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挑错,找到这篇文中杜撰的段落。
好,我们来看大屏幕:
《百岁感言》
特别感谢现场的书友,答案出来了: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是杜撰的。
那么如何分辨真假呢?一是文风不同,二是笔迹不同。网上流传了各种笔迹的百岁感言,有一些还称出自杨绛之手,这句话一出就应该知道是假的了。我们来看杨绛先生的手书和笔迹。
三、作品
重新认识了杨绛先生的一生,还要看她的作品。她是一位独特的作家。她写剧本,写小说,写散文,也做翻译。她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撰写研究论文又是她的“专职”。但她是小说家?散文家?还是学者?翻译家?身份似乎难以界定。她自己否认是学者,又说写小说还停留在“试笔学写阶段”。
杨绛另一个独特的地方是,从事写作已经几十年,作品数量却不多。就拿她最看重的小说创作来说,七个短篇和两部不长的长篇。论文、译作和散文集数目也有限。然而,这并不妨碍许多读者对她的喜爱和敬重。
人民文学出版社统计的销售数据:《洗澡》(平装)17万册;《洗澡》(精装)22万册;《洗澡之后》20万册;《洗澡》(汉英对照)1.3万册;《洗澡之后》(汉英对照)5千册;《杨绛文集》1.6万套;《杨绛全集》1万套;译本《堂吉诃德》,年里以来各种版本共75万册。
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把杨绛与季羡林、傅雷、郑敏一起归为学者文学家。他认为,杨绛的《洗澡》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小说”。他这样概括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作者长期在学院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在与身边大量学院精英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人性和人格特征,他们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使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考。
写于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杨绛先生作品还有个特点,就是跨越了时间,跨出了80年。
抗战期间,生活在上海沦陷区的杨绛就写下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她曾谈到写作缘起:“如果说,沦陷在日寇铁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协、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丧气就算顽强,那么,这两个喜剧里的几声笑,也算表示我们在漫漫长夜的黑暗里始终没丧失信心,在艰苦的生活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
年,9卷本《杨绛全集》出版,卷首的“出版说明”中,编者写道:“这些跨度长达80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演进轨迹,也展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确,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杨绛创作的散文、小说、戏剧、文论和翻译的作品在读者中影响广泛。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先生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我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先在上海当教师;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在清华大学当教师,业余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偶尔翻译。“洗澡”运动后,我调入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就写学术论文;写论文屡犯错误,就做翻译工作,附带写小量必要的论文。翻译工作勤查字典,伤目力,我为了保养眼睛,就“闭着眼睛工作”,写短篇小说。
年,她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篇《洗澡之后》首次公开发表。"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杨绛先生如是说。责任编辑胡真才表示,这部四万五千字的续作,就是杨绛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杨绛的文字是朴实的,叙述从不夸张、渲染,可文字表现力反而更强。她总在追求文字的准确、洗练,精益求精,她在用写作守护中国传统文化。她把传统积淀内化了,虽然她也是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一代人,但是她看得更加全面,所以更加尊重传统,且从未舍弃。我们今天讲的“工匠精神”,讲强烈的社会文化责任感,正是如此。
四、启迪
好,我们已经全方位地了解了这位女公知,跟着杨绛先生从水乡走来,经历了风雨波折,又回归宁静。公共知识分子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有几个重要意义,一是思想引领,二是知识启迪,三是人生导航。我们在了解他们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哲学思考,但是无论怎样,仍然是要归纳整理成有益自己身心成长的观点。
在整理讲稿的过程中,我读了《杨绛传》、《我们仨》、《洗澡》、《遇见未知的自己》、《重新认识你自己》、《生命的烤火者》等书籍,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以前读过的,这次读来是为了找一些依据。我发现如果我把一位大师仅仅局限在她的情感和作品里,那就局限了她所能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引领,在情感和作品背后,其根源在她的经历和成长。所以我最后敲定了我要分享的重点,是通过讲述,探索她的内在力量在这一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以供大家借鉴。
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从我开始,我应该属于对自我探索比较深的人,可是我常常觉得自己并不快乐,我发现,自我探索越多、越深,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快乐和幸福的能力越弱。在探索自我的同时,一些负面情绪也不时纠缠。可我身边有一些人活得很简单,从来不去想深刻的问题,但生活依旧快活。因此有段时间我很迷茫,同时呢因为要准备一个讲座,在那一个月来深入地吸收和输出中,我发现,杨绛给了我启迪,就是,自我探索并不能解决你曾经的伤痛,而是探索那些在重大事件中支撑你的那些力量的来源。往往你会发现,那种力量让你精神振奋,充满希望。接下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也能谈一谈你听讲座的感受,表达一下自己人生中支撑自己最强劲的力量来源于哪里,是什么。
好,大家都谈得非常走心,那么我想大家现在已经重新认识了一位丰满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并且和你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的杨绛先生。
如果要回答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杨绛先生之所以称其为大师,不仅是因为她的博学多才,理性豁达,也因她善于把问题向内、向自己归因,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找到支撑点和发力点,也就是有能力用人生中美好积极的一面,来对抗所遇不淑,所求不得,所得不爱等等负面情绪的影响,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