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售业与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比较
零售业经过市场演化发展,其业态包括便利、超市、仓储、购物中心等。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其类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通过对不同业态零售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零售业态差异体现在零售业自身规模和侧重方向。
零售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零售业作为渠道商如何更好地为其产品价值链上下游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通过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进行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主要体现其自身规模和业务侧重差别。商业银行商业模式与其类型无关,本质都包括了资金价值链上游客户,通过商业银行销售给资金价值链下游客户。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商如何更好地为资金价值链上下游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
零售业与商业银行的发展业态、商业模式在其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作为价值链的中间商存在,在面对相同的冲击对象“互联网+”时,互联网对零售业和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相关性。“互联网+”对零售业影响的分析研究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路径的重要借鉴。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零售业与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虽具有一致性,但零售业与商业银行处于不同的阶段,零售业已从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而商业银行相对还处于卖方市场,并且零售业多特征的市场发展阶段是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所以零售业发展历程对商业银行具有借鉴意义。
二是从时间序列上看,“互联网+零售”载体销售渠道远远早于“互联网+金融”载体的建立时间,如淘宝网于年5月成立、京东商城于年1月成立。“互联网+零售”已先后经历了潜伏期、发酵期和共生期,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已经完全显现。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标志性事件源于年6月余额宝的上线,“互联网+金融”存续时间短、规模不大的特征导致其对商业银行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所以“互联网+”对零售业影响过程对商业银行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互联网+”使得厂商与顾客之间渠道变得多元化,传统零售业主体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脱媒影响已采取相关措施和策略,传统零售业主体转型成败的措施和策略对商业银行
应对互联网金融具有借鉴意义。零售业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虽具有一致性,但在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影响视角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时,我们应注意零售业与商业银行自身条件存在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零售业是一个竞争市场,没有行业壁垒;而商业银行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政府对其进行行业管制。零售业和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冲击时面临的外部条件不一致,商业银行存在着缓冲地带。缓冲地带一方面给商业银行提供暂时性的保护;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自我革新原动力。
二是相比零售业,我国商业银行属于分业经营,其业务范围存在限制。站在客户角度,客户对产品需求存在分类和多元化,同样客户对资金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满足客户粘性和客户多元化需求的特点,因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将更大。
二、“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
美国作为互联网发展第一大国,其“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研究,年线上销售和受线上影响的线下销售已占美国零售总额的52%。根据近几年线上销售、受线上影响的线下销售、不受线上影响的线下销售既有数据,对美国——年销售渠道情况做了预测,传统零售业零售总额逐年下降,线上销售则逐年上升。
我国传统零售业主体受“互联网+”的影响,自年以来全国百强连锁企业销售额逐年下降,其中年的增速仅为9.9%,首次低于两位数。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数据,反映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影响的重要指标——连锁企业门店数量的增速呈逐年下降态势。
从百强连锁企业中,根据其规模、品类等分布情况,选择苏宁云商、七匹狼、人人乐和王府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近五年来主营收入、扣除非净利润和门店数量变化情况。零售主体主营收入增长趋缓并且在最近两年由正变负,扣除非正常性损益,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并且多家企业利润已为负值。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主体影响逐年深入,传统零售主体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互联网+”对零售业的产品种类、销售价格、渠道等方面进行渗透,进而对传统零售业主体的经营业绩、商业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根据“互联网+”对零售业影响的启示,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其影响路径与零售业具有相似性。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兴起于美国,以年公司将第三方支付与货币基金连接为标志,互联网货币基金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一次出现。年公司首家创设了P2P网络借贷模式以及年网站首次成立了众筹股权融资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跟随美国发展,其中年6月份余额宝的上线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兴起。
短短两年时间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五种业态:第一,第三方支付,主要有拉卡拉、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二,P2P网络贷款平台,主要有拍拍贷、陆金所、翼龙贷等;第三,大数据金融,主要有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的阿里贷等;第四,互联网金融门户,主要有融、大童网、安贷客等;第五,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主要有京东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众筹网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路径“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关键在于互联网作为一种渠道更好地直接对接了产品价值链上下游,使得传统零售业主体脱媒。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具有相似性,其影响路径对商业银行资金价值链上下游的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这三大业务形成挑战,最终使得商业银行脱媒。
互联网金融分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主要是吸纳资金价值链上游客户存款,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的基础。
传统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一直以来都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没有低于两位数增长,年则出现个位数增长情况,这是人民币存款总体情况出现的变化。具体到各家商业银行主体,数据显示自年6月余额宝货币基金上线,在一年多时间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已有显著变化。
比较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三季报和年半年报,不难发现,年三季报的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下降了1.95%,为15年来首次下降。与此同时,16家上市银行存贷比持续上升,年三季报平均存贷比为68.94%,多家上市银行存贷比逐步逼近央行规定75%的上限。
由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带动的货币基金一年多来急剧上升,年6月我国货币基金总额只有亿元,而年12月我国货币基金总额增长为亿元,在一年多时间内增长了6.86倍。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数量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规模反向变动具有的相关性,说明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分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影响下资金价值链上游供给者绕开传统中间商商业银行,寻找更有竞争力的中间商互联网金融产品。
结语
互联网金融公司依据其客户粘性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性满足了资金价值链上游供给者需求,甚至在互联网金融的帮助下直接匹配资金价值链下游需求者。商业银行为维持负债业务稳定发展,必然通过提升更有竞争力的利息水平防止存款流失,这样也会带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金成本上升,利息差进一步缩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