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高新企业资格,估值下跌6889

作者:望山

“蚂蚁”仍在艰难转型。

近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小组披露了年第一批撤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企业名单,其中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已于年被撤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不过蚂蚁集团却对外回复称,之所以被撤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主要是因为资格到期后,支付宝(中国)没有再主动申请。

支付宝(中国)到底为什么丢掉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然成为了一场“罗生门”。

但结合蚂蚁集团年以来的遭遇来看,前者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分道扬镳或许并不是偶然。

01

蚂蚁越来越小

与目前蚂蚁集团在互联网行业的声量越来越小形成截然反差的是,年的蚂蚁,可谓风光无两。

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在港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同步发行上市。彼时,蚂蚁集团高调宣传将“开启全球最大规模IPO”。

但好景不长,不多久后,蚂蚁集团面临的形势急转直下,不光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并且还屡屡被有关部门约谈、整改。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蚂蚁集团的小贷业务无序发展,以科技创新之名,行金融贷款之实。

《招股书》显示,年上半年,蚂蚁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63.4%,是公司重要的营收支柱。其中,以花呗、借呗等产品为代表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营收为.86亿元,同比增长59.48%,占总营收的39.4%。

蚂蚁集团不光以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为基点,引导年轻人超前消费,并且还在资金层面还“空手套白狼”。“招股书”显示,截止年中,蚂蚁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1.万亿元消费信贷中,98%由合作伙伴提供。

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经一系列的约谈、整改,蚂蚁集团正逐步告别曾经以“金融贷款”为导向的发展策略,将旗下的产品纳入监管的范畴。

比如,年11月,蚂蚁集团先后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并明确贷款责任方。年12月以及年4月,蚂蚁集团还相继关闭相互宝、切割网商银行。

这也让蚂蚁集团飞奔的业绩经历了一次“阵痛”。财报显示,年,蚂蚁集团经营利润约为亿元左右,同比下跌超20%。

利润降低,或许是支付宝(中国)研发捉襟见肘,“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的主因。

02

蚂蚁集团的新方向

此前,蚂蚁集团一直给资本市场讲“科技金融”的故事。

比如,上市时其就表示,“将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如今与“科技金融”高度耦合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裁撤,或许意味着蚂蚁集团的发展方向从此前的“讲故事”,变为了现阶段的“合法合规”运营。

这一点,不光表现于上文提到的蚂蚁集团现有业务全面纳入监管轨道,更可见于蚂蚁集团的管理层以及对外投资出现的新变化。

比如,年6月,蚂蚁集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ly/539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