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半,我可没闲着四川省地震局

李从悠 http://m.39.net/disease/a_5429163.html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张衡一号”。

年2月2日,我在“长征二号丁”伯伯的托举下一飞冲天!现在,我翱翔在距离地球千米的太空中,监测着地球磁场、电场、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的一举一动,整个地球在我眼里一览无余,感觉真是棒极了!

今天我是带着最新的成果来和大家见面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科研团队历经一年多研究,揭晓我在电离层对Pc1地磁脉动实现了南北共轭观测,这次观测可是为Pc1理论提供了直接的观测证据哟!

张衡一号(CSES)和Swarm卫星及SGO地面台站观测到的Pc1波动时空关系图

我的成绩可不止这些呀,去年我还产出了首幅全球地磁图,填补了我国在全球地球物理场获取能力方面的空白。

我国首幅全球地磁图

什么?我怎么会这么厉害?哼哼,看来你对我的神威还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让我来进行一个全面的自我介绍吧!

我的外形和装备

我的主体身高1.4米,体重千克左右,在卫星家族里,我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头。

展开状态

收拢状态

我携带8种有效载荷,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探测电磁场的,包括低频电磁扰动的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和电场探测仪。

第二类,是一系列等离子体的新产品,包括GNSS掩星接收机、三频信标发射机、等离子体分析仪和朗缪尔探针。

第三类,跟太阳有关,就是高能粒子探测器。

这三类有效载荷可以说构成了我的“三头”。

还有六根长长的“触角”,这就是我的六臂啦!六个“触角”其实是一维弹性伸杆机构,这些“触角”展开后长近五米,而收拢时只有手掌大小,有效载荷就安装在“触角”的顶部。

研究人员说,在距离地球千米的高空观测磁场变化,相当于在一头大象身上测出一只蚂蚁的重量变化,并描述大象的情况,而且误差不能超过蚂蚁的重量,所以我自身的磁洁净度要足够高,能够“隐身”在电离层中。

我身上6个有力的“臂膀”伸杆机构就是大“功臣”了,它们能够把有效载荷伸展到远离星体的位置,避免我本身的电磁环境对有效载荷测量精度的影响。“距离产生美”,说的就是我和有效载荷们呀,我们之间的距离是越远越好。

你造嘛,到现在为止,我是国内安装伸杆机构最多的一颗卫星,伸杆机构的关键性能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我的磁洁净度比只有0.33纳特。科学家说,这一技术弥补了中国天基科学探测领域发展的一大短板,对后续空间探测任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呢!

我的主要任务

带着这么多强大的“武器”,我来到太空可不是玩耍旅游的,而是“肩负重任”!

简单说就是: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开辟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途径。

我在天上“看”地震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这电离层和地震有几毛钱关系?

那关系可是大大的。

电离层是从离地面约50千米开始一直伸展到约千米高度的地球高层大气空域,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当受到地壳运动、地面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时,其中的“电磁波”会像水中的“涟漪”一样,在等离子体环境里传播。

过去几十年科学家发现,他们所监测到的“电磁波涟漪”,与地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统计意义上,地球上6级以上地震在发生前(即孕育过程中),相应区域的“空间电磁扰动”都有可能发生异常。

这是因为简单来说,地震就是“地壳运动”,这种运动会切割磁力线,也会造成磁力线的扭曲。另一方面,地球岩石的摩擦破裂,会产生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往大气层传播,将致使大气层的电磁信息发生变化。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分析一颗卫星电磁信号时,发现卫星记录到地震低频电磁辐射前兆现象,称之为“地震电离层效应”。我国在年唐山地震时,也通过地面雷达系统发现了相应的电离层扰动现象。

而我,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来运行的。

我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假如地球上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不管是在震前还是震后,只要在我的覆盖区域内,我都会如实记录下我感受到的电磁场、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状况,这些监测数据都会提供第一手、最真实的数据资料,供科学家研究。

尤其是在中国全境、周边区域,以及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我会工作得更加仔细,排查得更加认真。因为是在天上,我能够跳出地球看地震,可以突破许多地震研究的限制,比如在海域、边境、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就能填补地面观测能力的不足或空白。

不过地震毕竟是发生在地表以下,从地下十几千米到地表再到我这里,各种信号在传输中就会有所衰减,而我记录与地震明显相关的扰动信息需要辐射源达到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只有地震释放出的信号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够被我捕捉记录到。

从目前观测结果和理论推算看,6级以下的地震在电离层产生的信号非常微弱。所以,我现在能够监测的就是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的电磁信息。

目前,全球的地震数量很大,而且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地面台网监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我能够大显身手的地方!

当然,目前利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主要用于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但人类探索地震孕育机理的脚步不会停止。而我也会加倍努力,不辱使命,为探索地震监测预测新方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期待我带来更多新的惊喜吧!

参考文献:

1.“张衡一号”自述,代振莹;

2.“张衡一号”:飞到天上“看”地震,黄志明;

3.“张衡一号”卫星,除了研究地震,还能为人类带来什么?申旭辉;

来源:震知卓见(ID:dizhen_s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ly/539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