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马云不能说的秘密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逻辑

、年2月28日,蚂蚁金服宣布旗下“相互宝”将于个月后关停。这也是预料中事。今天,我们借此事谈谈,包含相互宝在内的这类医疗险,为何能便宜到没朋友,继而对广大客户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以及便宜背后的风险在哪里,谁将承担这样的风险。

2、要先说明一点,相互宝是不承认自己是保险的,以此躲开了银保监的监管。但很明显,客户是当它保险在买的,并用它替代了一部分的保险消费。关于这点,不要争辩。但凡脑子没坏,良心没坏的人,都会认同。所以,我们就当它是保险来讨论了。

3、大家可能觉得相互宝很便宜,一个月需要分摊的费用,一开始就几毛钱,后来到几块。即使现在到了十几块、几十块,其实也还好啦。至少,比起一般的医疗保险动辄每年几千,总要便宜多了吧。如果你这样想,我只能说,你还是tooyoung,toonaive。

4、首先,此类产品参保人群的风险,只会越来越高。第一个月,由于广告效应,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都来参保。这些参保人群的总体风险,基本等同于社会普通人群,这是非常棒的。我们就随便说个数字吧,比如00个参保人员,只会发生50元的理赔。所以,每个人每月分摊就只有5毛钱而已。前几个月基本都是如此。

5、但是你要明白,任何一个市场的增量都不是无限的。当广告效应逐渐退去,有兴趣的人也都参加了,逐渐的,有一部分健康的人群,他们开始感觉到不同的滋味。怎么我老是在替别人分摊理赔费用呢?虽然每个月并不多,但哪一天才是个头呢?于是,至少会有一部分年轻的、健康的人群会终止参保。

6、比如说吧,00个参保人员中,有20个相对比较健康的人退出了。于是,50元的理赔就只能由剩余80人去分摊了,每人就要分摊6毛2分5。注意,具体数字你别当回事,只是帮助你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实际上,年轻健康群体撤出的速度,有可能比这还快,也可能比这慢。但这个过程是必然发生的,且一定会逐步加剧。

7、这种分摊额逐步增加的情况,经过社会新闻等形式的发酵,又对尚未加入的年轻健康人群产生了吓阻作用——乖乖隆滴咚,分摊金额越来越高,这是个坑嘛!还好我反应慢,没及时跳进去,再看看,再看看……这一看么,分摊额一月比一月高,他们哪里还有兴趣参与。

8、与此同时,另一种要命的现象也在加剧。许多赔到钱的客户,我们可以认为是相对不太健康的人群吧。他们感受到了这个产品的好处,益发不愿退出。而许多原本没有参保的非健康人群呢,一听说真能赔到钱,那还不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于是,80人分摊的不再是50元理赔,而可能是00元甚至元理赔了。每个人的分摊额当然也就倍增。

9、一边是健康人群的不断退出,一边是非健康人群的大批涌入,整个参保人群的风险品质越来越差,每人分摊的理赔金额越来越高。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速了健康人群的退出和非健康人群的涌入。有人给这种情况取了个名,叫“死亡螺旋”。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正反馈加速系统。所以,这种产品怎么可能长期撑下去呢?

0、有人说,那么相互宝当初会不懂这个道理吗?你要这么追究下去,就很可怕了。可怕的是,如果商家早就知道这是必然发生的情况,而他们从来就没打算过将这个产品长期做上去……说好听点是创新尝试,说难听点就是忽悠没有保险常识的老百姓,能赚多少赚多少,一看不行就关停。毕竟,无论每个月的理赔额是多少,蚂蚁金服都要收8%的管理费用。理赔越多,收的越多。怎么样,脑子好使不?

、有人恍然大悟:哎呀,如果他当时就告诉我,这产品不可能长期做下去,那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是不会去加入的呀。你看,你又说到问题关键了。一个健康人,为什么心甘情愿的替生病的人分摊费用?是做慈善吗?当然不是!人家心中是有期待的,期待将来当自己老了,当自己健康出问题时,也有别人来替他分摊啊!不是说好的“相互宝”吗?现在只看到我每个月在出钱,“相互”没看到,GameOver了。银保监不管的吗?

2、嘿嘿,这只是你的想法。人家相互宝早说了,我们不是保险,你看我们用的是“宝”,不是“保”噢,所以银保监管不了。那么,你不是保险,你是什么?是慈善吗?人家也没承认,因为如果承认是慈善的话,就要受到慈善相关法规的约束。你也别问了,反正就这么个东西,是你自己要买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当然,肯定有人会出来为相互宝打抱不平:相互宝自己不想停的,是监管机构要求它停的。得了吧,监管机构要是没觉得它有风险,能要求他停掉?现在有这样一个合理的刹车理由,赶紧烧高香吧,别再得了便宜还卖乖了。如果不叫停,这个雷不爆才怪!

4、作为我们,要从中要吸取教训: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医疗保险产品,能被相互宝做到这么便宜,那些正规的保险公司咋就不做呢?他们不要市场吗?这不奇怪吗?

5、最后,这样的产品有没有可能长期存在呢?可能的。前提有两个:一、强制——大家都必须参加,不能随便退出;二、补贴——政府给予经济或政策支持。

6、有人说,这不就是社保嘛……恭喜你,会抢答了。

“相互保”和“相互宝”

有一天晚上,我打开老李的支付宝,突然看到一笔相互宝扣款。我问她,你啥时候加入相互宝的?这玩意是个坑啊。

她说:“我关了啊,怎么还在扣款?”

我一查扣款记录,这玩意儿从0年的6月,一直扣到了年的9月。每个月的扣款金额不等,最少的是3块钱,最高的有十多块。只要你加入了相互宝,哪怕你不小心点错加入了,然后忘记了,但它每个月一定会按时扣钱。

像老李就是不知道自己啥时候加入的相互宝,也不知道每个月都在扣钱。钱虽然不多,但聚少成多啊。在支付宝上,加入相互宝的用户有个多亿,每期扣费总金额都在4亿以上。

而且,相互宝不是按月扣钱的,它是按期扣钱的。一般来说,每个月一期,但有时候是每个月两期。

在相互宝刚推出来的时候,蚂蚁集团主要是打着“互帮互助,慈善公益”的名号,迅速就吸收了上亿用户加入。中国人最怕来个大灾大病,一想到每个月只要缴个四五块钱,就能让一亿人分摊自己的医药费,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

可是,真的这么大的便宜吗?如果真有这么大的便宜,为什么国家没有先想到呢?为什么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公司没有先想到呢?难道就蚂蚁集团的人最聪明,最先想到?

下面说说相互宝的来历。

首先,相互宝根本就不是保险。或者说,它起到了一部分保险的功能,却没有保险的名分。

而这,也很可能是“相互宝”备受争议,甚至关停的原因之一。

记性好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三年相互宝刚上线的时候可不叫现在这名儿。

当时它叫“相互保”,没错,是保险的“保”。

这个“相互保”在当时可是实打实的保险产品,支付宝提供流量入口,由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承包。

而后来因为信美保险社涉嫌违规了,信美只好退出,“相互保”也改名为“相互宝”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相互保”和“相互宝”的性质却来了个大翻天。

因为它从保险的正规军,摇身一变成了网络互助计划。

这么说吧,保险公司和银行一样,是要受到银保监会监管的,为了求稳,各种保险产品可是要经过报备之后才能销售。

总而言之,在这么一套严格的监管之下,你是很难胡作非为的。

但是“相互宝”就不一样了,通过网络,大伙们每期交点互助金,你要是生病并符合要求的话,就从互助金中分一笔大的得到帮助。

你说它是慈善吧,但大伙们可大都是冲着保障去的。

你说它是保险吧,但它打着的又是“网络互助计划”的旗号。

就这样,银保监会管不着,《保险法》肯定也不适用,相互宝们的运行全靠公司们的自觉。

而也许是因为看到了“网络互助模式”能逍遥法外,和相互宝类似,诸如美团互助、互助、水滴互助这类的产品也都冒了出来。

一时间所有的资本家似乎都变成了大善人,一波网络互助平台的热潮来了。

在互助平台热的背后,会不会有那么一两粒老鼠屎干着挪用互助金的勾当,或者是借着互助的名义,在非法集资的边缘疯狂试探呢?

在暴雷之前,银保监会就发现了潜在的风险,美团互助、互助这类的平台也都在今年关停。

反正银保监会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做慈善就单纯做慈善,但要是借着“互助”的旗号搞金融、搞保险,游离于监管之外可不行哦。

所以这次相互宝的关停,和对网络互助平台的监管应该脱不了干系。

而抛开监管不谈,其实相互宝本身其实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中大伙们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ly/538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