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科普杨绛明明是女性,为何称先生

  今天,岁的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和缅怀文章刷了朋友圈的屏,同时,也有人提出疑问:杨绛明明是女性啊,为何称其“先生”?确定不是搞错了吗?

  “先生”一词在很多人的常识中,是用来称呼成年男性的尊称,但是杨绛是女性,又怎么会被称为“先生”呢?

“先生”的历史与演变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

  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

  《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

  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   

“先生”于当下的几种含义

1、男性——对成年男性的一种普通称呼。如:王先生、刘先生。

2、尊称——表示恭敬的称呼,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稍有不同的外延,但基本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一种尊称。

3、丈夫——女子的配偶(丈夫),一般带有定语,如:我先生、你先生。

4、教师——老师、教育工作者,如:蔡元培先生、匡亚明先生。

5、医生——对医生、医师的一种称呼。解放后已经较少使用,在古代或民国时期经常用到。如:生病了要去看先生啊。

6、会计——账房先生,古时对帐务工作者的一种称呼,解放后已经较少用。

7、算命师、风水师、说书、评弹等玄学或艺术工作者的一种尊称。

8、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张爱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延伸阅读:民国“十大先生”

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

蔡先生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法令——《大学令》。任北大校长时,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他曾想用美育来代替宗教,他还能“大学者编小课本”。

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流深

胡适

胡先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对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都颇有研究。他曾写信:“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先生坚持使用白话文和白话诗,无论遭多少人骂,他照样去做。他用理性的、温和的方式开出一条天地相通的大道。

马相伯:倾囊复旦,助力东方

马相伯

马先生对复旦情深意重,晚年还募款十万元助复旦购得固定校址。在他百岁时,上海时尚杂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许多政界名人同声道贺,而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中则写“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他梦里不知身是客,喊着杀敌,客死异乡。马先生的百年人生与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平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

张伯苓:一户南开,教育救国

张伯苓

张先生影像憨态可掬,却是行走江湖的侠士,一生只做南开一件事。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即筹办南开大学,又创南开女子中学,后办实验小学,在抗战前即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培养英才无数。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先生历尽艰辛,却矢志不渝,把教育救国视为一生追求。

梅贻琦:八年寒梅,一生风骨

梅贻琦

梅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赴美后,他一直紧攥着“庚子赔款”的钱袋子,甘于自我拮据。实际上,即便当年执掌西南联大,梅太太为了补贴家用也要做饼去卖。年,梅贻琦到台湾新竹筹措清华大学,台湾当局催着要快要大,但他坚持先从研究所一步步办起,许多年后,印证了先生是对的。

竺可桢:风云难测,守拙气象

竺可桢

竺先生是气象学者,年危难之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一次意外拐弯,却拐出一片别样的风景。他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貌似苦行僧,眼镜后面的光泽“温厚光辉”。他谨言慎行,却终究无法挽回当过远征军的儿子死于非命,他能预测天上的风云却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风云。

晏阳初:平民教育,播梦全球

晏阳初

晏先生早年到欧洲办报欲教育知识贫瘠的华工,却在收到一位华工的书信后发现被华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搬到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抗战初他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使湖南成为抗日中坚。晚年他去非洲、东南亚照样守护花的念想,让联合国也为他致以人类的敬礼。

陶行知:知行造字,大地知晓

陶行知

陶先生做事就是4个字:身体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

梁漱溟:人生辩论,诤言高远

梁漱溟

年前的北平,4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盏理想后立意:以后不互称大哥二哥,各以短处总结一字相呼,以资警惕。梁姓同学得名“傲”,演绎了独具风格的一生。梁先生很早就做乡村建设实验,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倡导“伦理本分,职业分途”,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优点。

陈寅恪:暗夜秉烛,自由为上

陈寅恪

陈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和现实。好友王国维自杀时,陈寅恪仿佛也死过一回,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来。他以德式研究的缜密穷究东方文化的博大深远,纸中夹着百万雄兵。

本期策划:我爱特种兵——编辑:海王星

我爱特种兵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z.com/nwjj/533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