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是大圣人孔子说的,孔子不好女色,尤其反感人家贪念女色,所以才说了这样的话。
为何圣人们总是说不能贪念女色曾国藩,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出生于晚清嘉庆年间,公元年。表字伯涵,谥号“文正”,世人多以“曾文正公”尊称他。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孔子是大圣人,他说过的话被当成了真理,记录在《论语》这本书中,为的是警戒后人。曾国藩是孔子的弟子——宗圣曾子的第七十世子孙,孔子是曾国藩名正言顺的祖师爷。曾国藩是儒家学说的拥趸,更是大圣人孔子的崇拜者,所以祖师爷孔子说的话,曾国藩自然是不敢违背。“好色”已经被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定义成了不好的东西,所以作为信奉儒家学说的君子,就要克己复礼,克制欲望,不能贪念女色。但是儒家的另一位亚圣孟子又说:“食色,性也。”吃饭和色欲,是人的天性,难以割舍。一个人不可能不吃饭,一个人,也不可能不好色。万恶淫为首,能够做到节制欲望的人,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曾国藩做到了,他不仅成功“戒色”,还把自己“戒色”的方式在日记中记录下来,让后人学习。曾国藩的追随者之中,同样以“戒色”而出名的,是民国总统蒋介石。圣人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曾国藩就被后人视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圣人之一。曾国藩被誉为近代唯一的圣人,古今第一完人,几乎能够和他的祖师爷孔子相提并论。在儒家这个体系里面,传言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就是曾国藩。当然这样的传言是无稽之谈,但是却能够反映出曾国藩在民间被尊崇的程度。人们崇拜曾国藩,是因为他是个狠人,不仅对敌人狠,而且对自己狠。他对敌人狠起来,比如平定太平天国后的屠城,他对自己狠起来,就是美色当前,也能做到毫不动心。曾国藩为了戒色,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呢?在今天,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可取之处?曾国藩曾经也是个“好色之徒”《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话和孟子说的“食色性也”差不多是一个道理,既然是个人就会有欲望,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耕读人家,在清朝末年,读书依然是做官的唯一途径。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一门心思读书,考取功名。三十岁之前,人不知我,曾国藩发奋努力,苦苦修炼八股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国藩早年,跟一只井底之蛙没有什么分别,他之所以能够修炼成古今第一完人,近乎人精,主要得益于他四十多年混迹于官场的进退打磨。公元年,曾国藩才考中进士三甲,科考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三甲之中还是第四十二名。但是没关系,好歹二十七岁的曾国藩正式迈入仕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而立之年,初入官场。小地方来的曾国藩,其实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曾国藩在京城吃喝玩乐,升官发财,自然免不了沾染上官老爷的做派,好色如命者,比比皆是,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曾国藩的原配妻子身体不是很好,到了曾国藩三十岁飞黄腾达的时候,很显然他多病又衰老的妻子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色欲”的需求。曾国藩到同学家里搞聚会,见到人家姬妾如云,声色犬马,艳羡不已。他在酒宴上东张西望,以图一饱眼福,非常的不雅观。他回到家中,在《日记》中写道:“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谐谑为虐,绝无闲检。”。“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家中老病的妻子,让他悻悻然。曾国藩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看到人家艳若桃李的姬妾,动心了,羡慕了,怅然若失,和我们一个样,见到别人漂亮的女朋友,可望而不可即,恨的牙痒痒。野史记载,年轻时候的曾国藩不仅狎妓玩乐,还因此染上过花柳病。但是到了四十岁,曾国藩突然开悟了,因为他身体吃不消。半个圣人曾国藩的“戒色”之路三十岁之后,平步青云,曾国藩用十年的时间,七次升迁连跳十级,一直做到了朝廷二品大员。四十不惑,曾国藩再也不是那个从湖南走出来,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随着官场经验的丰富,他的人生境界也在不断变化。曾国藩年轻时候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心猿意马,影响读书和工作。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脾气不好,和朋友打过架,影响同事关系。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好色。曾国藩身体不是很好,但是他很爱惜生命,因此他很注重养生。他的养生方法中有一条,所谓“节欲”者,就是“戒色”,不近女色。修身养性,严于律己,曾国藩说到做到。四十岁的曾国藩,理应是一个男人放纵欲望的年纪,他却选择了克制欲望。但是这样的克制,并没有那么简单。曾国藩想了一个办法——写日记,然后反思自己,正如祖师爷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制,不孝莫此为大”。他认为,沉溺女色不仅耽误读书,耽误工作,而且能让人变得懈怠,阻碍个人事业发展。他写道,“有用之岁月,半消磨于妻子”。“日中,闺房之内不敬。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竹如来,久谈。久不克治,对此良友,但觉厚颜”。就是夫妻之间正常的房事,都成了一种可耻的罪过。有一天,他早起读了读书,突然心猿意马,欲火焚身,书也没法读下去了。当天他写道:“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矣!”为了戒色,到了骂自己禽兽不如的地步!“狠人”曾国藩戒色也需要监督从记日记反思自我开始,曾国藩下定决心“日日自苦”,勤学苦思,精力耗尽,他认为“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艺灯燃,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以求“不至佚而生淫”。古人讲,饱暖思淫欲。一个人生活太安逸了,就会产生纵欲和享乐的想法;如果每天学习工作,把自己累个半死,就不会有淫邪的想法产生。曾国藩采取的,是和自己自然天性中的欲望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杀,以强大的精神意志力获得完胜。禁欲,同时也意味着人生失去了很多乐趣。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漫长的人生只剩下无聊。一个人对自己再狠,也有难以自制的时候。曾国藩总不能为了戒色,学习岳不群挥刀自宫吧。美色当前而不动心,即使是圣人也难以做到。曾国藩想了一个办法,让别人监督自己。曾国藩认为,事无不可对人言,为了戒色,他把自己内心那些“龌龊”的想法写成日记,然后把日记送给自己的亲友阅读,让他们监督自己,以免再犯。“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作为一个彻底的禁欲主义者,曾国藩在男女之欲上已经放弃了个人隐私。让自己的阴暗想法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曾国藩为了戒色,采取了逼迫自己的方式。不仅如此,在别人阅读完自己的日记后,曾国藩还要和他们进行一番讨论。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一直将日记公布给亲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种自我修持的方式。道光二十二年,三十一岁的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终结目标——天地之完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曾国藩不愧为“古今第一完人”。公元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一路上势如破竹,两年后就攻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四十岁的曾国藩终于等来了他成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重要机会,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让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名扬天下。公元年,平定太平天国,曾国藩居功至伟,五十三岁的他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个人声望达到顶峰。晚年,曾国藩平定捻军叛乱,兴办洋务运动,担任两江总督,以一己之力,继续维持着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不至于覆亡。同治十二年,公元年,曾国藩死在南京寓所,时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可以说,如果没有曾国藩,就没有太平天国之后的晚清五十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