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买!
光棍节?…买!
双十二?…买!
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即使手里的钱不够吃饭,也还是会习惯性的买买买。然后选择一个名为“蚂蚁花呗”的付款方式吧。
蚂蚁花呗,多数人都不陌生,它是支付宝接入的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类信用卡”业务,是一种新贷款功能。通过蚂蚁花呗,我们在网上购物时可以预先使用花呗的额度进行付款,在固定的还款期限内再给花呗还款。这样即使支付宝里没有余额,也能够轻松地在线购物付款。
正因如此,不少手头紧缺的大学生,或者是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甚至一些社会人士在进行消费时都会采用蚂蚁花呗来进行支付。使用蚂蚁花呗消费,似乎已经成为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有些人为了刷高花呗额度,会选择高频率地使用蚂蚁花呗。
六月三十号,《花呗新版合同》新鲜出炉,把一堆沉迷于花呗的少年少女大叔大妈们炸得惊起千层浪。
所有条款中,最引起非议的是关于花呗上传征信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引得评论区哀鸿片野。
简单点说,花呗新合同中4.4.7条款所说的内容就是假设你在蚂蚁花呗借款后,规定时间内未能还清贷款,就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而花呗有权将该不良信息在不通知你的情况下,共享给征信、监管等机构,而且也会保存上传以前的借款记录。
Analyse
花呗上交征信其本质是花呗运营借还贷的一个保障措施。它日后会否上报央行暂且不论,目前花呗将借还款记录发送至芝麻信用等相关征信机构,可以理解为是支付宝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是维护支付宝自身利息的一种措施。所以无论是上报至央行还是芝麻信用等征信机构,花呗的贷款功能,最终还是要依附于国家的信用体系,以此支撑他的贷款业务的。
Opinion
《花呗新版合同》对于个人借还款信息的处理确实触及到了客户的个人隐私问题:从你的证件号码到计算机IP地址,再到你日常浏览的数据信息,甚至详细到你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从新合同条约可知,个人信息资料都会被一一收集。基于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形成所谓的"大数据",实际上就是一种隐私侵犯。
而这些数据最后的用途所在,安全与否都让人不寒而栗。这种恐惧在支付宝关闭电脑端的蚂蚁花呗后更是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在这个手机可以储存个人生活记录的现今社会里,只推出手机端,无疑是把个人信息更大限度地呈现在所谓的"大数据"中。
除了花呗对于隐私安全的问题,另外一点是花呗将一些自控能力并没有自己预期那般,且花钱没有计划的人带入一条不断借钱的不归路。我见过不少人在蚂蚁花呗的梯级信用额度的诱惑下,狂刷信用额度,满足他们的购买欲和虚荣心。在他们之中也不乏那些经济能力负担不起还款的人。
在狠狠花钱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真实的偿还能力,一味陷入"买买买"的怪圈中。待到还款日来临时,不断地用分期偿还、故意逾期、利用各种方式注销账号等行为来逃避还款。虽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听着美好,借贷消费也是一个可以缓解暂时的资金困难的消费方式,但你的代价将会是生活费或工资刚到手,就得拿出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去偿还贷款。
就像小媒认识一名师兄,曾经欠下花呗接近一千三百元,而他的生活费却只有每个月两千。幸运的是,他靠着各种兼职消耗精力体力赚取到了相对应的钱把花呗的坑给填上了,自此以后他就减少了使用花呗的次数。
Tips
其实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的经济压力还算适中,只要将平时的"买买买"控制在生活费额度之内,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奢俭有度,抑制一时的消费冲动,学会理财,尽量避免借款,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花呗(或其他借贷方式)时及时还款,就可以不用担心花呗记录会被上传至征信机构啦!
其实只要你不用花呗,又何须担心这些呢。小编就是一个开通了花呗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人,因为我知道,由奢入俭难,一旦开始使用,就很难抑制消费的冲动。所以真正忧心忡忡的人,不如尽快把钱还清,关掉花呗,一起来做个手账,学一下怎么理财呗。
文字来源:刘若晨张淑如郑晓莹辛承祚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纪佳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